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并对现阶段分配结构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本章要掌握的主要内容:1、所有制与分配的关系;2、我国物质利益关系的基本特点;3、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及其特点;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及实现形式;5、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和政策调节。复习思考题进一步阅读政治经济学原理南开大学经济学系第一节收入分配的制度基础第二节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第三节多种分配形式的冲突及收入分配的调节返回一、社会主义物质利益主体及其形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利益关系特点返回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物质利益关系的性质和构成。1、物质利益含义:指经济主体为满足其经济利益的需要而实际占有的经济资源。2、物质利益主体及其形态:物质利益主体主要是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国家物质利益:国家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收取利润;作为社会管理者收取税收。集体(企业)物质利益:国有企业物质利益是国有资产的实际运营权的体现,即上缴国家的利润。集体企业的物质利益是集体占有本企业生产经营所实现的销售收入。个人物质利益:个人劳动所得及其他收入和就业权利。返回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物质利益关系的特点。1、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三者利益有机结合与统一;同时存在差别和矛盾。2、物质利益关系通过分配关系实现。分配采取货币形式,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返回第二节一、按劳分配二、按生产要素分配三、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返回(一)按劳分配的内涵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在商品经济中表现为货币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内容包括:1、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以劳动为尺度;2、每个劳动者分配收入的多少,取决于他为社会提供的劳动进行必要的扣除之后为个人劳动部份的多少;3、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收入将增加。按劳分配执行的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实现条件1、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2、经济社会条件要能够保证劳动者各尽所能。3、商品经济已经消亡。4、社会可以统一对社会总产品做各项扣除。(三)按劳分配的原因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劳动分工及劳动是谋生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终极原因。(四)现阶段我国按劳分配的特点实践中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设想的不同。1、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三个阶段实现。(1)企业的总劳动在商品市场上实现。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劳动者的劳动才转化为社会劳动。(2)企业对劳动者按其劳动进行分配。(3)用个人收入购买商品实现自己消费。2、采取货币工资或其他形式实现。实际报酬水平不仅同货币工资量有关,也与商品供求及价格有关。3、在全社会范围内没有统一标准。4、与其他分配形式并存。返回(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生产要素所有权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要素所有者凭借其所有权索取报酬,这是要素所有权的经济意义,只要存在要素所有权,这种权力就应有其对应的经济利益;报酬水平的变化导致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的竞争和交换关系将各种生产要素都包容在有偿使用、等价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机制按要素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要素的报酬水平是要素的均衡价格。而均衡价格是由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要素的所有权是市场配置要素的基础,也是要素报酬的依据;要素的需求者是使用这些要素的企业,企业对要素的需求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产出。要素报酬水平不仅与其供求状况有关,还与该要素有替代关系的要素的供求有关。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部分个人消费,部分通过储蓄或投资,转化为资本要素。(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要素的多样性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性。1、劳动力价值分配;2、按资分配。凭资本获取利润的分配称经营性资本收入,表现为利润;3、按居民个人资产分配。存款、债券、股票,报酬形式有利息、股息或红利;住宅和某些固定资产报酬形式是租金;4、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5、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分配;6、风险收入和机遇收入。返回(一)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及其依据(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返回
第十一章 社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