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感恩心得体会感恩实践营心得体会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全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加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于弱势群体的关心:志愿行动、捐献财物、“爱心行动”等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这给残疾人带来了福音,使他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享受更优质的生活。与此同时,却给特殊教育尤其是视障教育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实施感恩教育,让视障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当视障学生习惯了社会各界的关爱之后,谁来关注他们的内心,他们会否将社会给与他们的一切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盲校如何实施感恩教育才促使视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呢?首先是“爱心施与者”的角色定位。“爱心给予者”包括视障学生的亲人尤其是父母、盲校的教师、社会爱心人士或是爱心企业、高校志愿者、政府机关等。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群体发挥的是正面积极的影响,势必会对受众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但是一旦其中的一方或是多方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势必会将积极的合力减弱,甚至会对受众导致产生消极的影响。既然关注弱势群体,出发点一定是好的。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往往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一般情况下,由于施与者对视障学生的了解有限,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他们大多是采取捐献财物的方式,再者就是辅导盲生学习、和盲生聊天、玩乐等。而无论采取任何方式,施与者始终是站在视障学生之上的,是视力正常者对于视力残疾者的一种同情。这种不平等会让“爱心施与者”获得自豪感(来自:写论文网:讲感恩心得体会)和肯定感,他们会认为自己为视障学生做的都是正确的,而且会继续坚持下去。当然,他们也会向视障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而视障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他们的选择会有参考——“爱心施与者”提供的物资帮助。因此,实际上出现的结果就是,“爱心施与者”在整个“爱心传递”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实际上全然不知视障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且,这种不平等还有一种表现就是“爱心施与者”不对“爱心接受者”提任何要求。无条件的给与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接受者接受的“安全感”和“心理负担”为零。因此,“欣然接受”成为一种习惯,不劳而获成为视障学生甚至残疾学生的一种常态。当第一次将爱心送到视障孩子手中时,或者是第一次和视障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时,“爱心施与者”感受到的是震撼和感动,震撼和感动的是视障学生和自己想象中不一样,他们乐观向上,他们积极进取。但是,当一批一批的爱心传递到视障学生那儿去的时候,听到的是他们很懂礼貌的一声声感谢。然而,当“爱心施与者”完成志愿活动后,可能“爱心礼物”就会被他们送给其他人。不是他们不喜欢,而是他们已经拥有了,“这个”不是他们需要的。当不是所需的物资越来越多时,他们的欣喜与感动就会慢慢减少。内心对于“爱心帮助”习惯后表现出的就是一定程度的不懂珍惜,慢慢发展为“不懂得感恩”了。其次是“爱心接受者”的自我认定。视障学生,他们首先是学生,但是又是特殊的学生,他们的身体有残疾——视力残疾。无法完全通过视觉感知世界,无法完全通过视力获取信息。因此,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也是不全面的。这种不全面决定了视障学生的需求:全面的了解世界,全面的了解自己。需求确定了,但是实际操作过程却是相当困难——只能通过视觉补偿完成。这其中触觉、听觉和想象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爱心施与者”在进行爱心活动时的表
讲感恩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