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诗的语句理解——解读古诗的一把钥匙.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省略一、名称省略:比如:“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有时地名也缩写:“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二、名词省略:名词在古典诗词中不是充当主语就是占据了宾语,a名词主语式省略:如2008年四川卷吴西逸的《[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中有这样的句子:“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再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亦沾衣”的主语是?。b名词宾语式省略: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正常格式应该是“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吾骑马客京华”。省略了‘吾’即‘我’这个宾语成份。c双省:就是同时省略处于一个联句的上下同一位置的主语或宾语成份。如“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正常格式应该是“岭猿与吾同旦暮,江柳与吾共风烟”。同时省略掉了两个“与吾”(与我)。三、动词省略:动词省略在古典诗词里边是最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动词就不重要,恰恰相反,动词在古典诗词中举足轻重。(一)存在动词省略:存在动词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判断词和比喻词之类,是、在、有、无、可、否,同、异以及象、若、似之类。省略动词最多的就是这类词。如“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不省当为“海外徒闻更有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省去“有”,这是单省;又如“诸姑今海畔,两弟亦山东”本来是“诸姑今在海畔,两弟亦在山东”,一下拿掉了两个“在”,这又是属于双省。2007广东卷林景熙《溪亭》“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尚”后就省略了动词“在”。(二)一般动词省略:这种动词省略是比较简单类型的,因为在我们要省略的动词前边,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都带着状语成份,所以比较容易看得出来。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省当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享婵娟”。“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补充完全则为:山才(遇到)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这是动词完全省略,省略掉的动词要靠读者准确推断。(三)无特征动词省略:在古典诗词中,动词的省略在多数情况下是无特征省略。就是说这个动词在被省略时,它的前边并不带有特征性的符号状语,而是要靠读者从其相连的两个词的搭配关系来推断之。比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一杯,和家万里,中间有了省略部分,所以就等于讲了不相关的三件事:喝浊酒,家,万里路;燕山勒石没勒成,想回家也想不到办法回家乡了!只有按后半句去推理,才会得出诗人的意思是“浊酒一杯(想到)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四)动词双省:动词双省和名词双省是一个意思,就是在一个句子中,当上下两个同一节凑点上,出现了重复的动词,却可以一个不留的给予省略的方式。阅读时可能会因为缺乏前置的识别标准而造成判断困难。所以这种动词省略方式是较复杂的省略方式。A单句式动词双省:例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B联句式句首动词双省: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省的形式该是“(吾)感时(见)花溅泪,(吾)恨别(见)鸟惊心”,也是省掉了两个“见”字。C单句式句中重叠式动词双省:如“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正常格式当为:“岁暮阴(去)阳(来)催短景,天崖霜雪霁寒宵”。四、虚词的省略:文言文中有大量的虚词,如果不了解文言虚词的运用规律,理解文义是不可能的。而古典诗歌,特别是格律诗,却极少使用虚词。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新晴

古诗的语句理解——解读古诗的一把钥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rl214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1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