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索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一名言告诉我们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也告诉我们教育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应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指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知识传授、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应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基础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家庭教育方存在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家庭影响孩子的成长,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初中生有一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里,家庭环境,家庭意识,家庭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振聋发聩地告诉世人,家庭影响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会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永远无法替代的。而如今,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如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不求孩子的成绩多好,只求孩子生活得快乐就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家长一切都全部包揽,这样孩子很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表现在学习上,孩子可能就不爱学习,不爱动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也变得越来越差;表现在生活上,孩子的生活不能自理,容易养成好吃懒做的坏习惯。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有一些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方面过于放纵。或许,孩子可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但是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与人相处时会遇到困难。学校忽视德育的主题地位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也日渐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如要求名牌大学毕业,要求硕士博士学历等,继而,学校的教学工作有所改变,一味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过高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则顺其自然或置之不理,虽然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成绩不错,但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学校学习环境不良,教师的榜样作用欠佳或者教师的职业品德不良等,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度增加,如社会不正之风对涉世不深的学生心理体验产生冲击;不健康文化信息对道德判断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腐蚀;商业文化市场对充满好奇的学生产生诱惑等等。尤其是网络中暴力,打打杀杀的网络游戏等视频软件,学生容易上瘾,好于模仿,其危害性最大。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叛逆性强,意志不坚定,易冲动,如果这时不对其行为给予正确指导,就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进而走上犯罪之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目前对初中生习惯的养成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大,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抓紧这个时期养成好习惯,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为此,社会、学校、家庭都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齐心协力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付诸行动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使之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一下几个方面: 注重家庭教育的培养家庭是人们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每个人
初中生良好行为惯养成教育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