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理解,在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5]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东汉末年兼通今古经学的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主要为毛氏《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败。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计40篇。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瞻彼淇奥1,绿竹猗猗2。有匪君子3,如切如磋4,如琢如磨。瑟兮僩兮5,赫兮咺兮6。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淇:淇水,源出河南林县,东经淇县流入卫河。奥(yù):水边弯曲的地方。绿竹:一说绿为王刍,竹为扁蓄。猗(ē)猗:长而美貌。猗,通“阿”。匪:通“斐”,有文采貌。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均指文采好,有修养。切磋,本义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讨论研究学问;琢磨,本义是玉石骨器的精细加工,引申为学问道德上钻研深究。瑟:仪容庄重。僩(xiàn):神态威严。赫:显赫。咺(xuān):有威仪貌。谖(xuān):忘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攻:制造,加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出自《诗经•小雅•小旻(mín)》,释义(君子修身讲究谨慎)犹如脚踩在薄薄的冰面上,或站在悬崖边上一样,时时唯恐失坠。 全文共六章,节选第六章: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今译: 不敢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敢徒步渡河。这个道理一般人都知道,但其他的事就不知道了。 怀着恐惧之心,小心谨慎,应该像站在深渊边缘,怕掉进深渊,像踩着薄冰怕陷到水里一样。 整句话:比喻为人处世要谨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意思是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于劝解人要善始善终。对于正在转型过程当中的中国来说,经济步入新常态,改革进入关键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味着改革者的勇气、担当和坚持比什么都重要。《诗·大雅》有《板》、《荡》两篇,都是写的当时政治黑暗,政局动乱。李世民《赠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木瓜”作为文学意象,“臣子思报忠于君主”“爱人定情坚于金玉”“友人馈赠礼轻情重”三种解说逐渐成为主流内涵。投我以木瓜⑴,报之以琼琚⑵。匪报也⑶,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⑷,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⑸,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1]
课外名句(速背手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