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doc:..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三单元例1、做一做及练习五第1题、第2题。教学目标:、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简单的换算。,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会员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境图,自制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不用图或直接演示代替。)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启发谈话: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的知识,要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回答)。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度的单位。二、 探究交流,解决问题。1、 毫米产生的意义。(1)估一估:a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学生汇报)。b提问: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2)量一量:a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下来,互相交流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B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c汇报交流。(学生在表示时,会涉及到厘米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可能说到毫米)生1:我量的宽不到18厘米,还差两小格;生2:数学课本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d教师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总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要求量的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设计意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小组合作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让学生在测量中理解和体会长度单位‘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组合作意识。)2、 合作交流,初步认识毫米。(1)分组观察自己的直尺,你发现了什么?会遇到什么问题?a直尺上有很多个1厘米。b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之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就是1毫米c用手指一指。(手指太粗,指不清楚,那要找个细点的东西来帮忙,找谁呢?)(2)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组织学生用铅笔尖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a问: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我们一起数一数。bl格1格的数,从直尺上刻度线0开始,一毫米一毫米的数,发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那么其他的1厘米里是否也有10个1毫米?C小组活动:再找一些1厘米数一数里面的小格。通过我们的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厘米=10毫米或lcm=10mmo)d刚才在直尺上指1厘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不清,要用铅笔的笔尖才行呢?为1毫米很短)3、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1)想一想: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吗?(学生比划)师:不好比划吧?我来教大家一个好办法。老师课前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电话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电话卡的厚度就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电话卡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学
优秀论文《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