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赴西柏坡学习心得体会11篇西柏坡作为革命根据地之一,有着浓厚的红色教育气息,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地方。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精编赴西柏坡学习心得体会11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2018年5月13日,顶岗实山实习小队参加主题为“学习十九大,践行西柏坡”的参观西柏坡的活动。早晨我们在平山二中集合,在统一的组织下前往西柏坡。初至西柏坡,就看到了醒目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字样,再走几步,就看到由花朵摆出的“赶考”的字样,将我带入了具有浓重的革命情怀的氛围。在西柏坡纪念馆前,小分队举行了“入党宣誓”活动,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再次重温入党誓词,感受的是一股热血在骨子里勃发。在参观时,遇到一位当地的村民,看我驻足就询问我来自哪里,得知我的来意后,老人欣然为我讲述。“这当年被称为中国的乌克兰,乌克兰,俄罗斯的米粮仓啊!”我放眼望着萧条的景象,不见良田,满是疑问。在与老人交谈过后,我对这“中国的乌克兰”又查询了相关资料。老人口中的“中国的乌克兰”实际是被称为“晋察冀的乌克兰”,原来的村落,包括西柏坡在内周围的村落多是由于修建水库而搬迁上来的,在修建岗南、黄壁庄水库时,平山县的13万亩良田被淹没,128个村子搬迁,10多万人离开了自己家园,拆房、搬迁,不愿远离故乡的他们就在山坡上看着自己的家园土地被水淹没。老区人民的奉献,党员干部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都让我受益颇多,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都来之不易。今天,在参观的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了西柏坡的艰苦精神,就像是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跟随导游,我们认真学习了“西柏坡赶考之路”的典故、“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的价值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新中国的力量。这让我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促使我在今后的生活学“两个务必”,艰苦奋斗,做到对广大青年提出了的要求——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篇二) 原创七律参观西柏坡侧记 水朽山枯地势真,西来霸气盖凡尘。一枝妙笔召天下,三战王师定乾坤。将相王候有种乎?布衣何惧锦丝人。仓皇辞庙偏安去,割据袂裾成古今。(篇三) 2016年7月,恰逢党的95周年华诞,段党委组织年度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党员骨干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满怀内心的激动、期盼和憧憬,我们驱车**0多公里,挺进巍巍太行山,走近西柏坡,近距离触摸一段恢弘彪炳的革命历史,在老一辈革命家曾经的生活起居、工作的地方膜拜一样的徜徉、学习、参观,沉淀一段段革命的动人故事,内心感触良多。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她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仅**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从经济条件来看,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原本是**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普通山村。朱德总司令的秘书潘开文当时实地参加了考察和选择,他回忆说:“我们当时是这样考虑的:一是村子要适当集中,将来后委一些机关要来,能放得下(至于中央、毛主席来不来,谁也没说,我们更不知道,并且那应该是以后的事);二是交通要便利,便于和各解放区的联系;三是安全问题。尽管洪子店、郭苏、夹峪等村子很大,但目标也大,人多不便于保密。西柏坡村子较小,后边有个小山好防空,并且离周围村有一段距离(1公里左右),便于保密;四是住宿条件。西柏坡当时许多房子被鬼子烧了,但基础很好,便于建设,将来住在一起比较集中,方便工作”。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怀着莫名的激动心情近距离感受西柏坡的历史、文化和积淀,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一个条件落后,交通不畅的环境下,却能运筹帷幄,指挥千里之外的人民军队取得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从而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老一辈领导人的故居旧址以及遗物照片,看着那一件件伟人们的手稿和先烈的遗物,读着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文字,倾听着解说声情并茂的解释点评时,我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那一间间简陋的土屋,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感人的照片,生动展示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务必”的伟大实践。简陋的中央军委指挥所:一间土坯砌成的房子里,摆放着一张满是洞疤
精编赴西柏坡学习心得体会11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