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类别:小学语文编号: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1-2)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想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
二、精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弄清小松树与大松树的位置)
(2)出示小松树与大松树的图片:它们长在哪儿呢?
谁能把他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
(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小松树站在山顶上,每天看着太阳公公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白云姐姐在空中自由地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
如果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怎么想?(自由交流)
(充分挖掘课文潜在资源,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为体会小松树因为站得高看得远而得意的心情做铺垫。)
师:是呀,小松树每天都能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色,心想:我就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它回头一看,看到了山脚下有一棵大松树。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了,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二小节。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出示句子: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
师:“喂”这个字说明什么?
生:小松树没有礼貌。
(这一环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体会小松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神态,为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5)学生自由学着样子准备表演。
(6)指名上台表演。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
(3)面对没有礼貌的小松树,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自由说)
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①四人一小组讨论。
②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生1: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
生2: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
生3
小松树和大松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