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附录诗词1、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作者简介】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入为奉朝请。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可供参考。吴均的诗文,《文选》一首未选。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有关。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被称作“吴均体”。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注释】1、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三十六2、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3、窥:从缝隙中看。4、檐:房檐。【译文】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赏析】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练习题】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4、请你默写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含有“见”字的诗句。【参考答案】1、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2、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分别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静谧、优美,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3、不能改。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注释】1、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2、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3、幽篁:、啸:、深林:指“幽篁”.6、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译文】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
七下诗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