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童话概述一、童话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最切近儿童的心理,是儿童文学特有的体裁。在我国古代,没有“童话”的名称,却存在不少成文的童话故事,如《白衣素女》讲述的就是大家熟悉的“田螺姑娘”的故事。“童话”这一名称,出现在我国清代末年。但当时所称“童话”,其实是泛指给孩子阅读的种种故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童话作为一种幻想性极强的叙事文体、一种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终于得到人们普遍的承认。童话起源于神话传说。神话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力和知识水平低下的原始时期,对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所作的幻想性解释。传说是一种与一定的地点、人物、历史事实、自然风物和社会习俗有一定联系的故事。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民间故事可分为现实性较强的故事和幻想性较强的故事(民间童话)两大类。民间童话的幻想世界、艺术形象、表现手法与神话传说一脉相承,但角色自由灵活,不受限制。作为一种口头创作,民间故事在各民族中时代相传,人们依据自己的理想和需要不断加以补充或改造。后来,一些文学工作者对民间童话进行搜集、整理,用文字记载下来,有些作家还对它们进行加工改编或再创作;又经过不断的发展,作家掌握了童话的艺术规律,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取材、进行构思创作,童话就成了文学中一种独立的体裁。古代印度的《五卷书》、阿拉伯民族的《一千零一夜》等都是经过搜集整理而成的民间童话集。较早对民间童话进行改写的是法国作家夏尔·贝洛(1628~1703),他从欧洲的传说故事中取材,写成《小红帽》、《睡美人》、《灰姑娘》等童话,于1697年结集为《鹅妈妈的故事》。大量搜集整理民间童话的是19世纪德国的格林兄弟,他们以《儿童和家庭故事集》为名发表的二百多篇童话,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第一部巨型民间故事集。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1805~1875)起初的创作,如《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也取材于民间童话,而稍后的《小意达的花儿》、《海的女儿》、《丑小鸭》等则体现了作家的创作风格。安徒生是文学童话的奠基人,他的童话标志着创作童话的诞生,他开创了作家创作童话的时代。 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各国童话佳作不断问世,童话的体裁由短篇进展至中、长篇。其中有不少是幼儿童话,如英国作家金期莱的长篇《水孩子》,刘易斯·卡罗尔的中篇《艾丽丝漫游奇境记》,意大利科洛迪的长篇《木偶奇遇记》等。我国的创作童话出现于“五四”前后。1923年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创作童话集。30年代初,张天翼发表了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等,为我国的长篇童话创作奠定了基础。二、童话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童话是一种非写实性文学。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那么,如何理解童话的幻想呢?首先,童话的幻想植根于现实;其次,幻想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的艺术幻想主要通过某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些艺术手法包括夸张、象征、拟人、神化、变形、怪诞等。童话夸张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童话的夸张是一种强烈的、极度的夸张,小说的夸张则有一定的分寸和限度。小说的夸张是“极言以显真”,目的是让读者信服作者所言,童话运用夸张却是着意表现那决非真实的虚幻境界。童话夸张在于造就浓烈的幻想氛围;突出所描绘的形象和环境的主要特征,同时也使作品产生诱人的美感、趣味感和幽默感。童话拟人手法的特点:童话拟人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非生物、自然现象以及观念、概念、思想品格等方面。拟人形象既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又不等同于生活中真实的人,身上仍然保留某些物的属性。三、童话人物形象的类型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有三大类型:(1)拟人形象,这是童话中最常见的艺术形象;(2)超人形象,即具有超人的神奇能力,能创造自然奇迹的形象;(3)常人形象,是以人的本来面目出现于童话中的形象。四、童话的分类从作者分,有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 从体裁分,有童话故事、童话诗、童话剧等; 从篇幅长短分,有长篇童话、中篇童话、短篇童话等; 从内容分,有文学童话和科学童话(知识童话)。五、童话的作童话不仅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欢乐,也给予他们多方面的营养(即童话的作用)。首先童话帮助儿童明白事理、增长知识;其次,童话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和幻想能力;再次,童话能培养美感,陶冶情操;此外,童话还具有很大的娱乐作用。第二节幼儿童话的特点童话之中比较浅近、适合于幼儿听赏的作品就是幼儿童话。幼儿童话具有一般童话的共性,当然也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1,融进幼儿心理特点的艺术幻想(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幼稚性和夸张性,总是洋溢着幼儿的游戏精神); 2,以拟人为主体的童话形象(拟人范围十分广泛,既有“人”性又有“物”性); 3,单纯明快的叙事方式(人物性格往往是一种单纯的类型化的性格,情节也总是只作单纯的线性展开,背景也很单纯,一般都是
幼儿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