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词】仰观高山,俯瞰大地,遥望汪洋大海,摄取三维画面。上下数千年,追怀先民先圣先贤;纵横数百里,绘制好山好水好图。此皆浓缩于200字内,且须合辙押韵,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如此美文佳构,虽未入选获奖,宁能使之埋没乎?是为推荐。 山川龙凤万福鼎铭福建省福鼎一中陈杏德美哉福鼎,天锡嘉名。万福所锺,鼎盛吉祥。闽浙枢纽,南北津梁。沙埕良港,东西捷航。巍巍太姥,浩浩汪洋。梧林郁郁,桐水汤汤。鸢飞鱼跃,凤翥龙翔。山清水秀,物阜民康。遥思祖辈,披斩何忙?古越先民,开辟蛮荒。衣冠南渡,渐及闽疆。耕耘树艺,畴墅成行。洎乎唐宋,文教隆昌。晦翁传道,德泽绵长。学堂林立,俊彦昂藏。乾隆四载,设县划乡。地灵人杰,武穆文彰。抗倭御侮,慷慨激昂。人民革命,迎接朝阳。改革开放,纬地经天。和谐社会,旧貌新颜。乃立誓约,铸鼎铭焉:团结拼搏,鼎力争先。自强不息,永著先鞭。【注释】:1、古越先民,开辟蛮荒:根据《史记·东越列传》等文献的记载,福建省和浙江瓯江流域(包括灵江以南)的最早居民是古越族的一支东越族。东越族曾建立过闽越国,后来又分为闽越和东瓯(瓯越)两部分,分别是今天的福建省和温州、台州(部分)地区。直到南朝末期,闽越和瓯越才完全与汉族互相融合。古越族也称为“百越”或“百粤”,其居住范围包括我国东南沿海(包括台湾)和南方、西南地区,所以福鼎已知的最早居民自然也是古越族或“百越”。1987年福鼎店下马栏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一步从考古实物方面证实了这一点。因为该遗址发掘出的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和印纹陶片正是古越族文化的最主要特征。马栏山遗址距今约4000年,这说明至少从4000年前起一直到公元6世纪,福鼎的最早开发者是属于古越族一支的闽越族。2、衣冠南渡,渐及闽疆。耕耘树艺,畴墅成行: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开始,北方汉族为了躲避“五胡”统治者的民族压迫纷纷迁徙到长江以南地区,史称“永嘉南渡”或“衣冠南渡”。所谓“衣冠”是用来指代汉族的先进文化。北方汉族大量迁入古越族居住的南方地区,促进了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民族的融合。起初,汉族迁居的是苏南、浙北等江南地区,以后逐渐扩大到湖南、江西,到南朝时又进入福建和两广地区。作为福建最北部的福鼎,早在东晋末年,已有不少汉族迁入开发和居住了。因为根据《福鼎县志》的记载,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的时候,卢循率领的起义军曾在今天福鼎的贯领和东晋大将刘裕的军队发生过激战。而且卢循起义军还一度驻扎在今
山川龙凤万福鼎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