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群体的分析与研究近10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我国已经形成了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与投资倾向已发生较大变化,了解目前各消费阶层的构成、消费心理和行为以及投资去向,把握国内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对于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开拓市场将起到一定作用。一、消费群体日趋多层次化 。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超过改革开放初期水平。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倍,差距倍数扩大了16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收入和社会福利情况,收入差距更大。从净增额看,XX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2366元,净增113元,城镇居民净增580元。城镇居民全年可支配收入的净增总额比农村居民高出倍,城乡居民收入比1999年为∶1,XX年扩大为∶1,XX年扩大到∶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影响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强弱,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率由1999年的∶1扩大到XX年的3∶1。 ——高低收入群体消费差距悬殊。住户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上升至XX年的。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户均年收入13311元,占10%的最低收入户年收入只有2653元,增幅是最低收入组增幅的倍,差距已由1992年的倍扩大为XX年的倍,比1999年的倍又有扩大。从收入增速看,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增速呈阶梯式格局,即收入越高的组收入增长越快,中等偏上收入组以上的收入增长均快于全均增速。收入差距相差悬殊,意味着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的居民集中,购买力出现严重的分布不均。不同收入群体分布形态不理想,低收入群体所占比重很大。从1994年和1999年的分布看,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群体,合计只占总人数的%;而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占总人数的%。 ——消费差距不可小视。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按纯收入进行五等份分组,XX年最低收入组农户和较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是802元和1442元,比上年下降6%和%。中等收入组农户、较高收入组农户和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是XX元、2768元和5198元,分别增长%、%和6%。二、不同地区居民消费群体的差异明显从城镇居民看,XX年东、中、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7682元、5165元和5487元,收入之比有所扩大。东部地区平均增速超过了全个百分点。三者收入之比为∶1∶,比上年的∶1∶有所扩大。收入最高的省与收入最低的省收入之比为∶1收入最高的城市与收入最低的城市收入之比为∶1。从农村居民看,省际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扩大到XX年的;省际收入高低倍数从1978年的扩大到XX年的;以西部地区为1,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1扩大到1997年的∶∶1。我和消费习俗迥异,不同消费群体在区域上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广东省统计局城调队最近对广东、江苏、浙江、辽宁、山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六省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广东人居住、食品、通讯、文教娱乐上花钱最多,浙江人医疗保健和家庭设备花钱最多,山东人买衣服最多,而福建人最爱存钱。据统计,XX年东南沿海六省中,浙江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为元,广东省第二,为。人均消费性支出最高的是广东,为元,第二位是浙江省,为元。从八大类消费支出情况看,六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各有侧重。广东居民的食品支出元,交通通讯支出元,居住支出元,杂项商品支出元,娱乐文教服务支出元,均居第一位。衣着支出最高的是山东省,为元。医疗保健和家庭设备方面支出最高的是浙江省,分别为元和元。从收支相抵情况看,六省城镇居民均有盈余。其中浙江人均盈余额最高,为元,广东省居第二位,为元。从盈余额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看,最高的是福建,余额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其次是山东省,比重为%。三、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目前我国低收入群体主要包括四部分人: 首先是下岗职工,或已经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这部分人群中,女工多,年龄大,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较低,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是“体制外”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第三是进城的农民工。还有一部分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下来的,当初退休时工资水平非常低,只有100多元,加上各种补助也不过两三百元,生活在大都市,这点钱刚够吃饭。低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为2500-5000元,其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影响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且增加缓慢,所以增加其收入是最有效的启动手段。由于收入水平越低,消费倾向就越高,所以增
中国居民消费群体的分析与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