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医院和一群特殊患者的故事-法律一所医院和一群特殊患者的故事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2014年8月24~30日,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组织的“根在基层·情系民生”调研活动中,触碰的点滴细节让本刊记者感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六天接地气的生活,如同一次修行,让记者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悟,获取了浓浓的正能量。鸟语花香的医院2014年8月24日,大庆市阴雨连绵。调研组一行七人来到活动调研地——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三院)。这所医院是中国最早一批具有精神卫生专业的教学医院,承担着精神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回归社会、科研和教学等项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大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大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国家重症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等社会公益性工作。这所医院与人们的固有印象不同,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更接近于一所疗养院:简约的建筑风格、随处可见的人性化设施、满园花草丛生,像是一座充满诗意的花园。8月24日下午,《法律与生活》记者参观了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病房。这里的病房颠覆了以往精神病院的模样,病房内没有栅栏,窗明几净,治疗室内有液晶电视,护士们带着患者在做各种康复治疗的游戏。此病房和正常病房唯一的区别是门口那道上锁的防盗门。说实话,看到那些患者有时敌对、有时麻木的眼神,外来者难免心生惧怕。但当记者看到医生和护士们充满爱意、像对待孩子一样耐心而无隔阂地为患者做事时,内心感受更多的是医护人员对生命的尊重,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随后,记者一行来到新建的被大庆人称为“心灵会馆”的“大庆市心理保健调适中心”。穿过调适中心的蓝色大厅,记者走人相关心理诊室进行参观。各式各样的诊室,是记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一天的时间,医学知识以爆炸式的速度递增,一个个医学词语出现在记者的脑海里,宣泄治疗、生物反馈、心理沙盘、MECT……眼前所呈现的精神病医院的景象远远超出了记者对精神病院的一切设想:从环境到人文,从专科病人到普通病人,各种规章、各种服务质的跨越均出自三院院长姜文海的超前理念。高瞻远瞩的院长“平易近人、学识渊博、幽默随和”是姜文海院长留给他人的总体印象。在这次调研活动中,他的超前理念令记者眼前一亮。他将系统的心理健康调适纳入专科医院的诊疗,“大庆市心理保健调适中心”的成功运转以及各类研讨讲座的有益尝试,逐渐引导人们转变对精神卫生的固有看法,让公众获取正确的健康理念。谈及最初来到三院时的情景,姜文海院长感慨万千。1981年,姜文海从黑龙江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庆。其间,他担任过大庆市卫生防疫站主任、市卫生监督所所长、市卫生局副局长。2009年,姜文海从大庆市卫生局副局长兼市卫生监督所所长的位置平调至三院当院长。“精神病院”院长一职带给姜文海的巨大心理落差,让他一时间难以接受。姜文海明白,眼前这所有着42年历史的专科医院尽管历经多年发展,但与市级综合医院相比,仍明显落后。医院头上悬着的“精神”二字如同一个沉重的包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压得三院上下抬不起头来。直到2009年6月的一天,独自一人去病房查看工作的姜文海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一名护士流着眼泪在喂一名患者吃饭,并一边喂一边说:“你别再打我了,我还得喂你吃饭呢……”当这名护士喂完饭从病房走出来时,姜文海看到的是一张被打青了的脸庞,听到的是令他内心颤抖的一句话:“谁让他是
一所医院和一群特殊患者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