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侗族音乐文化融入基础音乐教育的思考作为弘扬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主渠道的学校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随着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建立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情感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当今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新关注点。文章通过对广西侗族音乐文化的分析,探讨如何将本土音乐文化资源更有效地融入基础音乐教育。广西侗族音乐基础音乐教育基础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渠道,建立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情感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成为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一、多彩的广西侗族音乐文化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劳动人民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无论是优美朴实的民歌、色彩浓郁的地方戏曲,还是绚丽多姿的传统民乐,无不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自古就有“歌海”“天下民族眷恋的地方”的美誉,同时也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在众多民族音乐中,极具地方特色的广西侗族民族音乐文化更是享誉中外。侗族的“歌”“侗族爱唱歌,侗乡是歌海”“饭以养身,歌以养心”,侗族从古至今,无论男女老幼、年长年少,人人欢歌,寨寨起舞,保留着遇事以歌对答、以舞寻偶的传统。在他们的歌咏中,有单声部的“小歌”,多声部的“大歌”,迎客时的“拦路歌”,婚嫁时的“伴嫁歌”,青年人自弹自唱的“琵琶歌”等,数不胜数,以至相互闹矛盾时也用唱歌来理论和解决。覃乃昌主编的《广西世居民族》中介绍侗族歌谣的特点:“‘饭以养身,歌以养心’,这是侗家的口头禅。唱歌不仅能给人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也是侗族青年男女交往恋爱的主要形式,同时还是侗族村寨社交活动的主要内容。侗族民歌表现的范围非常广泛,不管是婚姻喜庆、迎宾待客,还是平时生产劳动、登山赶路,或是在夜幕降临后的木屋下、鼓楼旁,都会听到悠扬的歌声。侗族民歌具有格调平和、旋律优美抒情、曲调唱腔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等特点,可分为合唱歌曲、独唱歌曲、伴奏歌曲等,其中尤以合唱歌曲中的侗族大歌最具代表性。”①在侗族人的心中,歌是生活的伴侣,它可以给人以欢乐;歌是生产劳动的帮手,它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歌是交流感情的桥梁,在歌声中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侗族的“舞”侗族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有芦笙舞、多耶舞、踩堂舞等。娱乐性的芦笙舞主要是在茶余饭后人们相聚在一起,热烈奔放的芦笙齐奏,如雷声震地,汇成一曲大型的交响乐曲;乐手们双手紧握芦笙边奏边摆舞,动作扎实稳健、优美洒脱。表演性的芦笙舞主要有祭祖舞等,这类舞蹈大都是祭奉先祖、神灵,带有神秘色彩。多耶舞是一种人数众多、场面宏大、一领众和的侗族大型歌舞,主要是在大型集会、迎接贵宾或盛大节日中表演,多在鼓楼坪或开阔场地进行。表演时,分别由男女组成一二层至多层的圆圈或横排,男的用手相互攀肩,摇头顿足,边唱边跳;女的手拉手,按节拍抬腿,边舞边唱;歌唱时,女队采用二声部合唱,男队则一领众和,只听到男声雄浑高亢,女声娇柔悦耳,歌与舞配合有序,协调整齐,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多耶舞进入高潮时,兴奋的观众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舞蹈行列中,同唱同跳。在侗乡,踩堂舞是最
广西侗族音乐文化融入基础音乐教育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