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简况徐永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二○一○年七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9><>、<>、3.<>1.<>1、.<>1、、.<>1、、.<>1、、.<>1、、、、4.<>、4.<>、4.<>、、、、5.<>1.<>1、5.<>、5.<>、5.<>、、.<>1、、、6.<>、、、、7.<>、7.<>、7.<>、、、.<>1、、、、、.<>1、、、、8.<>、.<>1、、.<>1、、.<>1、<>10.<>、<>10.<>1.<>12、<>10.<>1.<>15、<>12.<>、<>.<>1、<>。共57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简况本规范系根据原建设部建标[2006]77号文件通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进行修订而成。修订过程中,发生了2008年汶川地震,其震害经验表明,严格按照200<>1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达到了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下生命安全的抗震设防目标。因此,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对200<>1规范进行了局部修订,主要包括灾区设防烈度的调整,增加了有关山区场地、框架结构填充墙设置、砌体结构楼梯间、抗震结构施工要求的强制性条文,提高了装配式楼板构造和钢筋伸长率的要求。此后,继续开展了专题研究和部分试验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包括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和试设计,最后经审查定稿。本次修订后共有<>14章<>12个附录。除了保持2008年局部修订的规定外,主要修订内容是:补充了关于7度(0.<>15g)和8度()设防的抗震措施规定,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规划图》调整了设计地震分组;改进了土壤液化判别公式,调整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参数、钢结构的阻尼比和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隔震结构的水平减震系数的计算,并补充了大跨屋盖建筑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提出了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并相应调整了抗震措施的规定;改进了多层砌体房屋、混凝土抗震墙房屋、配筋砌体房屋的抗震措施;扩大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新增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以及有关大跨屋盖建筑、地下建筑、框排架厂房、钢支撑-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定。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内容。《建筑抗设计规范》的章节为:<>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场地、地基和基础5、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6、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7、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8、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9、单层工业厂房<>10、大跨空旷房屋<>1<>1、土、木、石结构房屋<>12、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3、非结构构件<>14、地下建筑结构<>1总则一、增加了性能目标设计的原则<>;第一阶段设计是承载力验算,取第一水准的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继续采用《建筑结构可靠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规定的分项系数设计表达方式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力抗震验算,这样,其可靠度水平同78规范相当,并由于非抗震构件设计可靠性水准的提高而有所提高,既满足了在每一水准下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又满足第二水准的损坏可修的目标。对大多数的结构,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措施来满足三水准的设计要求。第二阶段设计是弹塑性变形验算,对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有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以及有专门要求的建筑,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进行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实现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在89规范和200<>1规范所提出的以结构安全性为主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水准目标,就是一种抗震性能目标——小震、中震、大震有明确的概率指标;房屋建筑不坏、可修、不倒的破坏程度,在《建筑地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简况(技术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