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楚人巫术的渊源—先秦多神崇拜巫术作为宗教的一种形式,以信仰和崇拜某些超自然的神灵为前提,并按照个别人或某些人的愿望,以一定的方式,作用于超自然的神灵或其他人。狭义的巫术多指巫师降神(多为降神附体)并代神行事;广义的巫术则还包括治病、诅咒、占卜、祈雨、祈福佑、禳灾、明禁忌,等等,本章所论巫术即指后者。多神崇拜是巫术赖以存在的基础,讨论巫术必须考察巫术神癨。多神崇拜,起源于远古时代。远古先民对各种自然现象及自己本身同自然界的关系无法正确理解,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并相信万物精灵有善恶之别,善者造福于人,恶者降灾于人,为了趋吉避凶,而从事种种祭祷巫术活动,便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万物有灵,就是多神崇拜。这种与巫术结合在一起的多神崇拜的现象是我国古代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即使佛、道二教兴起以后,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荆楚地区更是如此。楚人多神崇拜的神祇大致可分天神、地祇、鬼神及其他精灵。屈原《天问·序》记:屈原放逐在汉北,“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贤、怪物、行事。”这些神话壁画,大体概括了先秦楚国的神谱。(一)天神地祇天神地祇主要是与日、月、星辰、风、雨、雷、云、四方、山、川、土地等有关的神祇。常见于祭典、巫术的主要有:东君(日神)、司命(包括大司命和少司命)、司祸、云君(或作云中君)、岁(木星)、二十八宿星系、北斗、朱雀和苍龙等四像、地宇、荆山、武夷君、大水、江、汉(包括汉水女神)沮、漳、湘灵(湘君、湘夫人)后土(土神)、行(路神)、社神、灶神等神祇。其中尤为重要的则是太一天神。太一是楚人的至尊神,春秋时或称为“皇神”、“上天”、“上帝”。屈原的楚辞称为“东皇太一”或“上皇”(《九歌》)“上帝”、“皇天”(《天问》等)。战国后期,宋玉《高唐赋》称之为“太一”,其曰:“醮诸神,礼太一”,太一显然也为至尊神。唐勒《卸赋》作“上皇”,也就是“太一”。太一的原形,据《史记·天官书》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秦汉时期,荆楚地区,仍以太一为至上神。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有一幅《太一出行图》[1],图画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各神像旁边都有题记。上层之神为太一,题记中有“大(太)一将行”,黄首青龙为其坐骑,云旗飘扬,雨师、雷公左右相从;中层4位武弟子当为侍卫;下层黄龙、青龙左右对列;虽为三层,融为一体,画中主神是太一。[2]显然继承了先秦楚人奉太一为至上神的传统。至唐代,刘禹锡贬官荆楚时,见武陵一带,仍“俗尚东皇祀。”[3]大约宋代以后受道教影响,“玉皇大帝”逐渐取代了上皇太一的地位。 注解:[1]傅举有、陈松长编《马王堆汉墓文物》,湖南出版社,1992年。[2]饶宗颐:《图诗与辞赋——马王堆新出〈大一出行图〉私见》,载《湖南省博物馆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3]《刘禹锡集》卷22《武陵书怀五十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二)鬼神及其他精灵崇拜古人认为,人死后可成鬼也可成神,有功德的人死后即可成神。据上古传,说圣明的帝王为神者在荆楚主要有神农、炎帝、帝舜。相传帝舜南巡死后卒于苍梧之野,葬于湘南九嶷山。其二妃(娥皇、女英)死于江湘之间,葬于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故屈原在《离骚》中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帝舜)而陈词”,“朝发轫于苍梧兮”,“九嶷缤其并迎
荆楚巫术崇拜述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