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14
1
第三篇宏观金融
我们前面研究微观角度的资源的跨时期配置,实际已经为研究货币的“运行”奠定了一些概念和“微观”基础:货币的功能、围绕货币的资金融通的形式(前2章);货币的“运行场所”—资金盈余方和短缺方的微观决策、商业银行及金融市场的运作机理(第二、三篇)。本篇从“宏观”上阐述货币的供求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再局限于金融本身,而是侧重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宏观金融问题)
从微观上看,资金盈余方和短缺方在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间进行选择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必然产生一定的宏观经济效应
2017/7/14
2
第八章货币需求
本章重点内容:各种主要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传统货币数量论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经济学家们关注货币需求问题要比货币供给问题早得多,因为早期的学者一直认为货币供给是完全外生的经济变量,而货币需求则要复杂得多。
2017/7/14
3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一、货币需求(demand for money)的内涵
经济学家从宏、微观两个角度作为出发点来探讨货币需求。
宏观角度的货币需求:仅仅把货币视为交易的媒介,探讨从社会经济的宏观整体看,完成一定的产出交易应该需要多少货币来支撑;
微观角度的货币需求:把货币看成一种资产而不仅仅是交易媒介,从微观个体资产选择的角度出发,讨论在财富量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作为财富的一种体现形式)。
二者关系:从数量意义上说,全部微观货币需求的总和即为相应的宏观货币需求。
2017/7/14
4
货币需求也是以“支付能力”为前提的。是能力与愿望的统一,这个前提是“财富总额”。一个人的货币需求是指他拥有一定的财富时,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那部分财富。故货币需求是资产选择的结果。
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2017/7/14
5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收入状况
市场利率
预期和偏好
信用发达程度
经济体制
2017/7/14
6
1、收入状况与货币需求
一是收入的数量;二是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与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的长短成正比。
2、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
在正常情况下,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原因:市场利率提高,意味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货币需求自然减少。
3、人们的预期和偏好与货币需求
预期市场利率上升,则货币需求增加;预期市场利率下降,则货币需求减少。
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则货币需求减少;预期物价水平下降,则货币需求增加。
2017/7/14
7
4、信用的发达程度与货币需求
关系:信用发达,货币需求量较少
信用发达条件下,债权债务多,债券债务的相互抵消可以节约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货币需求量相应减少。(对交易媒介的节约)
信用发达条件下,金融市场比较完善,投融资渠道相对畅通,人们可以很便利地通过金融市场取得现金或贷款(流动性),人们可以减少货币持有量(对储藏手段的节约)
5、经济体制与货币需求
经济体制涉及产权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及宏观管理方式等方面,它与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相结合,构成了居民和企业这些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运作环境,影响其货币需求行为。
2017/7/14
8
传统货币数量论
一般认为,欧文•费雪1911年《货币的购买力》中提出的交易方程式是货币数量论理论体系建立的重要标志。
Irving Fisher, 1867-1947
2017/7/14
9
传统货币数量论(续)
1、现金交易数量论- 费雪方程式
探究是什么决定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的唯一职能是充当交换媒介,人们需要货币仅仅是因为货币具有购买力。
被交易商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全部商品交易量。若M为流通中的平均货币量,V为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则有交易方程式:
2017/7/14
10
为什么一个恒等式就成了货币数量论呢?
货币流通速度V由支付习惯、信用发展程度、运输通讯条件、社会因素等制度决定。短期内不发生变化。
工资和物价变化灵活,经济始终保持在充分就业状态,实际国民收入Y短期内也保持不变,交易量T与Y 保持保持固定比例。
M为流通中的平均货币量,是外生变量,由央行决定。
初始结论:物价水平随着流通中货币数量变动而同比例变动。即货币数量论。
111208第八章 货币需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