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妈妈”【导读】很多妈妈在教育孩子中的各种困惑。其中很多都存在着共性,即:很多妈妈一直都在责怪孩子,而且随便给孩子的性格或行为“下结论”,“贴标签”!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以下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解答。有篇同样针对这方面的内容,特拿来(1)我的孩子不爱学习,给他看书他也不看,给他讲故事他也不听。(2)我的孩子性格倔强的很,不依他他就发脾气。(3)我的孩子老想着玩,一点不专心,坐不住三分钟。(4)我的孩子比较任性,非要别人按照他的想法去做。(5)我的孩子太胆小了,不敢和别人说话,有时候还会吓哭。(6)我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合群,不爱和小朋友玩。(7)我的孩子做事磨蹭,干什么都拖拖拉拉的。(8)我的孩子太软弱,别人抢他的东西,他也不会保护不会还手。(9)我的孩子有点自私和霸道,不懂得跟别人分享。类似这样的描述,太多太多了,我只是随手挑出几个。向我求助过的网友妈妈们,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是否也是用同样的态度和语气,去数落自己的孩子???表面上听起来,“不爱学习”、“倔强”、“不专心”、“任性”、“胆小”、“不合群”、“磨蹭”、“软弱”、“自私霸道”……好像确实是孩子存在很大的问题,或者出现了不良行为。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所谓的“问题”背后是什么原因呢?第一,孩子有孩子的成长规律。比如,孩子刚刚建立自我意识,有“我”的概念,你就随便给孩子扣上一个“霸道”“不会与人分享”的大帽子?比如,孩子刚刚尝到“占有”的滋味,明白得与失的意思,你就随便对孩子的性格做出“小气”“自私”的结论?比如,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意愿,你就随便给孩子贴上一个“不听话”“叛逆”的标签?第二,孩子永远充满好奇心,永远都在探索。比如,8个月的孩子喜欢扔东西,是大脑在学习“客体永存”,孩子难道会一直这样“喜欢扔东西、不懂爱惜”吗?比如,孩子敲击锅碗瓢盆,通过听声音来感知世界,孩子难道是所谓的存心“捣乱”故意“淘气”吗?第三,有多少“问题”是育儿方法造成的?比如,孩子“不会说话”、“胆小”,那么请问问自己,有没有给孩子创造机会?有没有引导和鼓励?比如,孩子“不爱学习”“不专心”,那么请问问自己,有没有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学的快乐吗?第四,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妄下结论。比如,孩子偶尔出现了一两次攻击行为,就变成了“爱打人”;比如,孩子希望妈妈听他的想法买喜欢的东西,就变成了“倔强”;比如,孩子一时情绪不好耽误出门时间,就变成了“磨蹭”。分析了原因之后,我们再一起来想想这样做的后果。当你为孩子贴上这些消极标签的时候,当你为孩子扣上这些不良帽子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如你所愿,真的成为你嘴里所说的那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暗示的力量很强大!!!孩子从妈妈那里接受到什么样的信息,就会把这个信息逐渐转化为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在以后的人生中,这个声音一直会影响孩子,阻碍孩子成长。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家长说成笨孩子,他是不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失去自信呢?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家长说成一事无成,他还会觉得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吗?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家长说成胆小软弱内向,他怎么有勇气去面对群体和社会呢?也许你会解释,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用“激将法”。我觉得“激将法”要看对什么样的人使用,才会有效。一个年仅几岁的儿童,他怎么明白你的意图?他更有可能的做法是,越来越贴
“问题孩子”背后有一个“问题妈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