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全课总结”应尊重学生的自然“结果”.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全课总结”应尊重学生的自然“结果”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都没有“全课总结”这一教学环节,然而,“全课总结”的设置常常被“程序化”,具体表现为定时、定语、定式,让学生日益麻木,有时候那种无端插入或无病呻吟的强制性总结更让学生反感。所以,我们应灵活地设置“全课总结”环节,把教学“无响应”的全课总结及时舍弃或加以改造。启动“全课总结”由何问在具体操作中,“全课总结”常常在教学的最后—刻,教师习惯性地问一声:“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课程改革之后教师改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两种问法的区别在于前者学生侧重谈知识方面的收获,而后者学生还可以谈情感方面的收获)此时,不同年级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反应。一种对象是“久经沙场”的高年级学生::他们大多会看着板书应付性地读一遍,其他学生因为不听“全课总结”也早巳从板书中知道答案,所以也就心不在焉地陪着教师走完这一教学环节。另一种对象是刚进学堂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并不懂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与“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两种问法的区别,所以自然地会出现像下面案例描绘的那样,学生只谈一节课中的“开心事”,而不谈一节课中的“正经事”,常常令教师失望。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的“统计”课,当下课铃声响后,游戏式的巩固练习正好完成。这时,教师赶紧让孩子们安静下来,问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贴动物。生:贴水果。生:(高声)贴大象l生:学到了本领。生:学到了许多知识。教师继续启发:那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呀?没有学生举手回答,教师不得不指着板书,再次启发:看这里,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呀?生:我学会了排一排。生:我学会了分一分。师:除了排一排、分一分,谁还要说?生:我学会了数二数。可能看到学生已经回答不出老师要的答案,教师让学生停下,指着黑板:这些都是统计的知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造成这种“画蛇添足”的现象,完全是教师的教学习惯所为。退一步说,本节课的课堂总结,当教师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说出“贴动物”“贴水果”“贴大象”“学到了本领”等一串答案后;教师可以就此结束本节课教学,无需继续强行“引导”学生回答。试想,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的确经历了“贴动物”“贴水果”“贴大象”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操作,在他们看来,“贴动物”和“贴水果”就是自己本节课体会最深的收获,是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本领”,难道有什么错吗?成功的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外,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过程,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一条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本节课教学,已经成功地达到了上述要求,学生们真的很自信——“学到了本领”,这不正是老师们所要追求的吗?撤掉“全课总结”又何妨接着,我对“全课总结”这一教学环节的“有”与“无”、“有”与“优”进行了更加深人的思辨——首先,让我思考的是“课堂教学是否一定要有‘全课总结’这一教学环节”。我认为,对于那种学生全课总结时举手如林、对答如流的喜人景象,如果这种反应的“快速”与答案的“精准”是缘于照“板”宣读,学生“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种全课总结何须学生“总结”?也就是说,与其把这种“全课总结”作为摆设,教师不搞全课总结学生就已“修成正果”的情况下,我们“删除”这一教学环节也无妨。其中,我

“全课总结”应尊重学生的自然“结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9-03-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