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学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内容摘要】传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升学的需要,人为地将教书与育人剥离,以至培养出来的人缺少高尚的人文素养,这次我省的新一轮课改中,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人文素养内涵和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并列,作为新课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体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要的是一批真才实学、有文化底蕴的综合性人才。作为物理教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素养的培养,为我省的新课程试验添砖加瓦,作出贡献,本文结合自己任教理科实验班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些探讨。【关健词】新课标人文素养培养问题的提出人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我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先生在谈教育时认为:“‘人文’一个是‘人’,一个是‘文’。所谓‘人’,就是要关心人,第一是关心人现实的生存状态,第二是关心人未来的发展空间;所谓‘文’(文化和文明),就是要关心‘文’,第一是关心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怎么延续,第二是关心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怎么发展”。由此,我想,人文素养就是关心人的心性完善和成长,体现着以其发展为需要的情感与价值观等。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用其概念、规律揭示了自然界中的基本运动真理。同时,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中,通过人与科学的相互碰撞,社会与科学的相互碰撞中建立这些知识体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也发展了科学思想方法,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的传授是科学的活动,科学的活动者是人,科学活动的目的又是为了人。因此,科学知识一定有其广阔而深刻的人文背景。我们的教育要体现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素养。本文试从物理课堂实践这一环节出发,结合自己任教理科实验班的实践经验,就在新一轮课改大潮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些探讨。本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日常的高考课堂教学间的矛盾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学科之间的分化加剧,但同时又以高度综合化,这对人们的学习能力与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需要多元化发展,不仅仅拥有物质财富就行了,更需要的是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追求的是求善求美,是人心灵的呼唤、求人之为人的价值取向。但是,对学校而言,因为固有的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步履艰难。高考的功利主义阻碍了人文素养的培养目前,在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中,以经济的眼光为标准,强调了学习的高考升学功利价值取向,而忽视了人文素养这一内在的价值取向,从学校的角度看,受社会现实功利性驱动,更多地看到或强调高考的应试价值,甚至以高考取高分为唯一培养目标。学生整日忙于各种练习考试,淹没在题海之中沦为了“解题机器”、“考试机器”,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科学家所应有的崇敬,缺少精神和信仰,没有激情和乐趣等等。就家长而言,同样如此,凡对子女高考应试有关联的活动、讲座等双手赞成,还唯恐自己的孩子被遗忘,而对有利于
《新课标下学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