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基护
班级
单护06级
助产0602
专业、层次
大专
教师
胡敏华
专业技术职务
助教
授课方式(大、
小班、实习)
大班
学
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疼痛患者的护理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护理学基础(供高职、高专用)(人卫版)
护理学基础(供本科用) (人卫版)
健康评估(供本科用) (人卫版)
【知识目标】
1、了解疼痛的发生机制
2、熟悉致痛原因及影响致痛的因素
【情感目标】培养对疼痛患者的同情心,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对疼痛病人进行护理
【能力目标】一般能力(记忆理解) 综合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其他
教学内容:一疼痛的定义、特征
二疼痛的发生机制
三疼痛的原因
四影响疼痛的因素
五疼痛病人的护理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提问、案例引导、问题引导、摸拟、比较、纲要、示意图讲解、
分析、归纳、链接、启发讲授
教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1 疼痛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 疼痛的发生机制
重点: 疼痛病人的护理
教研室审阅意见
符合大纲要求,同意实施。
胡敏华(教研室主任签名)
07年10 月10 日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疼痛病人的护理
一疼痛的概念:
(一)概念:
★疼痛(pain)是一种另人苦恼和痛苦的感觉,这种感觉大多由局部特定的神经末梢刺激引起的。是生理与心理的综合现象,其生物功能是激发个体反应,逃避外来一切有害刺激。
(二)特征:
疼痛提示个体的防御功能或人的整体性受到伤害。
疼痛是个体身心受到伤害的危险警告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的反应
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
二疼痛的发生机制
伤害性刺激受损部位( 释放的致痛物质) 痛觉感受器(冲动) 传入神经脊髓丘脑(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部位) 疼痛
释放的致痛物质有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前列腺素、H+、K+等
由于痛觉感受器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密度不同,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敏感性也不一样:
皮肤表面的神经末梢> 动脉导管、肌肉、关节、肌腱筋膜> 其他深层组织和内脏器官(较弱)
三疼痛的分类
按疼痛发生的部位与传导途径不同可分为:
1 皮肤痛:皮肤受一定强度的刺激后产生两种不同性质的痛,首先出现的是尖锐的刺痛(快痛)经1~2s后出现的烧灼样痛(慢痛),称为“双重痛感”。
2 内脏痛:类似内脏痛:由体腔的壁层受刺激所引起的疼痛。特点是相应脊髓神经节段的皮肤出现痛觉或痛觉过敏。
真性内脏痛:痛觉位于深部,发生较慢而持续,定位不准确,常为一种钝痛。
3 深部痛:是指肌肉、肌腱、筋膜及关节的疼痛
4 牵涉痛:是指内脏器官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体表的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因为有病变的内脏神经纤维与体表某处的神经纤维会合于同一脊髓段,来自内脏的传入神经纤维途径脊髓上达大脑皮质,反应内脏痛外,还会影响同一脊髓段的体表神经纤维,传导和扩散到相应的体表部位,而引起疼痛。如心绞痛除在心前区及胸骨后引起疼痛外还可放射至左肩和左臂内侧。
15min
讨论个体关于疼痛的感受
多媒体动画演示
10min
20min
结合诊断学知识
四引起疼痛的原因
1
疼痛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