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土壤环境
一、土壤的形成
二、土壤的物质组成
三、土壤环境污染控制
一、土壤的形成
风化作用
岩石
母质
土壤
成土过程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由于气温变化、大气、水分及生物活动等自然条件使岩石破坏的地质作用。
物理风化
岩石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变化,而不能改变其矿物组成与化学成分。
成因: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冰冻的挤压;风;冰川等自然动力的磨蚀;植物根系的穿插。
化学风化
岩石受化学因素作用而引起的破坏过程。
特点:不仅是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同时使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成因:溶解;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引起的破坏过程。
成因:机械破碎;生物化学作用。
生物风化
地质大循环:岩石风化产物岩石
生物小循环:无机养分生物无机养分
土壤的形成是上述两个循环相互作用的结果
土壤的形成是成土过程与风化作用交织在一起,同时进行的。
成土过程
二、土壤的物质组成
土壤
固相物质
粒间物质
生物体
矿物质: 占固相重量95%左右, 总体积的38%左右
有机质: 占固相重量5%左右, 总体积的12%左右
气相: 组成与大气有差异
液相: 粒间水分及溶解于其中的物质
昆虫、线虫、节肢动物
微生物
岩石中含有约3000余种矿物,但与土壤有关的不过数十种,按起源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没有发生成矿改变的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后组成与性质发生变化而重新形成的矿物,又称粘土矿物,有蒙脱石、伊利石等。
1. 固相物质:矿物质
来源:各种动植物、微生物残体及人畜粪便。
类型:
非腐殖质:碳水化合物;有机酸;木质素等。
腐殖质:结构复杂,是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性质稳定的新的高分子化合物。其形成分两个阶段:首先产生构成腐殖质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将上述原始材料通过缩合与聚合作用,形成腐殖质的单体分子。
1. 固相物质:有机质
第六章 土壤环境third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