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差异研究【摘要】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与过去采用的利润表债务法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本文对二者的主要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替代利润表债务法是一种必然选择。【关键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利润表债务法;差异;替代企业所得税核算有两种理念——“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前者只对企业实际发生交易取得的收入与费用进行配比,将其差额记为收益,企业持有的未实现收益被排除在外。后者认为不论交易是否发生,只要财富增加,即资产净值增加就有收益,它包括企业交易行为产生的经营收益和企业持有的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增值收益。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分别是“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的具体运用。二者的差异除了表现在核算观念外,主要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区别。一、核算的范围不同利润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出发,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的范围是不同的。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除了包括时间性差异外,还包括非时间性差异。主要的非时间性差异包括:子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没有向母公司分配全部利润;重估资产而计税基础未作调整;购买企业合并的购买成本,根据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计入这些可辨认资产和负债,而计税基础未作相应调整;作为报告企业整体组成部分的国外经营主体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以历史汇率折算;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的账面金额不同于其初始计税基础等。二、“递延税款”的含义不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全部暂时性差异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大大拓展了“递延税款”的含义,与利润表债务法中的“递延税款”相比,前者更具有现实意义。利润表债务法首先将时间性差异分为在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再分别将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乘以适用税率得出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由于时间性差异反映的是收入和费用分别按会计准则和税法核算在本期发生的差额,揭示的是某个期间内的差异,所以此时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是本期的影响额。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尽管也将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减暂时性差异,并由此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但由于暂时性差异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是从本质出发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揭示的是某个时点上的差异,因此暂时性差异是反映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累计影响额。三、对收益的理解不同利润表债务法以“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强调收益是收入和费用的配比,计算会计收益中所有收入和费用对所得税的影响,并以“所得税费用”列示在利润表上,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则是会计所得税费用与税法应交所得税相对比的结果。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提出了“全面收益”的概念,这就要求收益确认与计量都要服从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等会计概念的要求。四、核算的程序和方法不同利润表债务法的核算程序与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所得税税率 ,一定时期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由于税率变动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差异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