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阳系的起源问题,核心是回答太阳系的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是怎么起源的,而不是回答太阳的起源问题。因为作为恒星的太阳,它的起源与一般恒星的起源大同小异。太阳系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总结1、在太阳系中,太阳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绝大部分(%),%。太阳引力控制着整个太阳系,其他天体都在绕太阳公转。除太阳外,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是大行星,在这个意义上,太阳系是一个“行星系”。大行星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大行星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形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这就是行星运动的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大质量行星的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更明显,而小质量行星的共面性、近圆性特征略差一点。3、三类行星的平均密度分布特点是,类地行星最大,远日行星次之,巨行星最小。行星质量、体积大小的分布是,巨行星最大,远日行星次之,类地行星最小。4、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具有规律性,可由提丢斯-波得定则表达。5、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自转周期为几小时、一天左右,水星、金星的自转周期很长,。多数行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但金星是逆向自转的,天王星是侧向自转的。6、太阳系中,%以上的太阳的角动量只占太阳系总角动量的1%左右,%的其他天体的角动量却占99%左右。7、除了水星和金星,其他行星都由卫星绕转,构成卫星系统。巨行星卫星最多,远日行星次之,类地行星最少。土星、木星、天王星有环。8、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有许多小行星,其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而且质量越小,小行星数目越多。小行星的轨道倾角和偏心率彼此相差较大,自转周期多为2小时至16小时。在地球轨道附近、木星轨道附近,甚至土星与天王星轨道之间也发现有小行星。有几颗小行星有自己的卫星。9、已发现约2000颗彗星,它们的轨道倾角、偏心率彼此相差很大,有些彗星轨道是抛物线,有些是双曲线。有些彗星是逆向绕太阳运动。10、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流星体,有些流星体是成群的。已经证实有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产物。落到地面的流星体(陨星)的成分有差异,可分为石质陨星、铁质陨星、石铁质陨星。行星际空间还分布有稀疏的微尘粒和气体,集中于黄道面附近,黄道光与此有关。太阳系起源学说分类对行星的物质来源和行星的形成方式的看法不同,有三类不同的太阳系起源学说:1、灾变说——行星物质是因某一偶然的巨变事件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如当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走进(或碰撞)太阳时,从太阳中分离出的物质形成了行星。2、俘获说——太阳从恒星际空间俘获的物质形成了原始行星云,行星云后来形成了行星。3、共同形成说——整个太阳系所有天体都是由同一个原始星云形成的,星云的中心部分物质形成太阳,外围物质形成行星等天体。俘获说和共同形成说的共同点是,行星是由星云集聚而成,因此这两种学说合称为星云说。关于行星的形成方式,大致有四种看法:①先形成环体,然后由环体再形成行星;②先形成很大的原行星,原行星演化成行星;③先凝聚成大大小小的固体块——星子,星子再集聚形成行星;④先形成湍涡流的规则排列,在次级涡流中形成行星。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最早科学地提出太阳系起源学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康德。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