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性专题发言促进工科博士生英语学习的尝试【摘要】理解能力强、表达能力相对滞后是在校博士研究生英语技能的基本状况,为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尝试了学术性专题发言这种学习方式。本文介绍了实施这种学习方式的理据、步骤和取得的成效。【关键词】学术性专题发言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我们通过举行模拟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方式,对博士研究生英语教与学的方法进行了改革尝试。具体的做法是,经过一段课堂讨论、发言的口语训练后,组织学生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使用英语在研讨会上进行学术性专题发言,相互间进行专业介绍和交流。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扩展了学习空间,训练和培养了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一、学术性发言训练的必要性此项改革尝试主要基于三条理由:其一,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中外信息交流,准确、规范的口语表达甚为重要。在读博士生虽然阅读和翻译技能达到了一定水准,但是,多数人口语能力较差,表意时话题更换频繁,语言结构松散,内容凌乱,较少有人能够就一个专门话题进行较深入的论述和说明。换言之,他们中多数人话语能力薄弱,有提高此项能力的强烈愿望。其二,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为学习英语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便捷的条件,学习英语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了极大的扩展。让博士生只采用过去那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已不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期望与需求。博士生知识丰富,思维成熟,认知能力强,已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术性专题发言适合他们的智力水准和心理特点。第三,学术交流是博士生在学期间以及毕业后应用英语的主要形式,无论是个人间的交流与讨论,还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都要求语言交际得体。当交际处于随意、非正式的场合时,语言是口语化的,可以容忍一些不规范的表达。而在严肃的、面对公众的正式场合,语言则要严谨、准确、庄重。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与发言有其语言特点和交际惯例,但由于学生对此缺乏了解和训练,经常在谈日常小事时用具有书卷气的大词,而谈及学术问题时,用语有时又过于直白、俚俗,显然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来熟悉和掌握得体的语言。二、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前期准备:首先让学生通过科技文章的阅读和撰写论文摘要等方式了解学术性语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他们进行归纳与总结。例如,学术性语体中名词化结构使用频繁,句际间逻辑关系多呈显性化,句式完整,与日常英语相比,被动语态比例高,其目的是使论述更显客观等。我们以英语口语课作为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课程载体。课程由外教讲授,采取小组讨论和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发言前草拟提纲)的形式进行训练。学生要锻炼用英语较完整地陈述一个话题的能力。发言的内容从日常生活逐渐向专业领域过渡,最后以模拟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的形式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和检测。活动要求如下: 发言题目由学专业自定,可介绍正在从事的研究项目、自己学科的特点,以及对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意义,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发言者的确定采取自愿报名,学生自主协商的方法。入选者包括不同英语水准的学生,以调动多数人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要求发言专题多样化,以增加信息量,开阔与会者的眼界。如在首次研讨会上的发言就涉及近十个学科和专业。要求学生在准备发言过程中自己撰稿,使之成为一个应用综合技能的学习过程:要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筛选,要组织发言的框架,对英语的表达要字斟句酌,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语言学习方式。初稿完成后,教师在语
学术性专题发言促进工科博士生英语学习的尝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