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一、了解司马迁及其作品,积累与《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积累并掌握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三、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四、认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有过必改的精神。
关于作者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关于《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体通史(不间断记叙自古至今的历史事件),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相关背景
(1)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2).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实力比秦稍弱。
(3).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
探究一:本文的叙述模式可以归纳为“三二二”,即以三个小故事来描写两个人物,其中贯穿两种矛盾,作者选取了哪几个故事?揭示了哪两种矛盾?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概括文章主旨
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
两种矛盾:秦赵之间的矛盾(外部矛盾),廉颇、蔺相如二人之间的矛盾(内部矛盾)。
①完璧归赵。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过程,不仅体现出相如的敢于斗争,更突出了他的善于斗争。在“完璧归赵”的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突出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
②渑池之会。渑池会上,主要在秦王和蔺相如之间,展开了一场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渑池之会的斗争以秦王的阴谋彻底落空告终,蔺相如反应机敏,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形象也在斗争中凸显了出来。
③廉蔺交好。在对待与廉颇之间的内部矛盾时,蔺相如表现出隐忍退让、宽宏大度、心胸开阔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一面。在廉颇居功自傲,并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时候,蔺相如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引车避匿,表现了他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主旨:
《廉颇蔺相如列传》围绕着蔺相如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美德,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忠尽智,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
探究二:本文第四段末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请根据原文内容分析蔺相如的“智”和“勇”表现在哪些方面?
蔺相如的“智”,主要表现为:
①审时度势之智。他决定许璧于秦,确定与赵王赴会,宽容忍让廉颇,都是以赵国的剁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②知人论事之智。他能延斥秦王和群臣,完璧归赵,在于他深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对秦的现状和秦王的心理十分了解。
③随机应变之智。秦王以“书”骗璧,以“图”骗璧,以“礼”骗璧,蔺相如不为假象迷惑,不因一时获胜麻痹,献璧、取璧、归璧,机智果断。
④争取主动之智。秦以城易璧,他主张“宁许以负秦曲”,渑池之会,他对等地要求秦王击缶,以秦都咸阳为赵王寿,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使赵王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迫使秦王理屈词穷,无计可施。
廉颇蔺相如列传(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