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2、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民政府3、理论、路线、方针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 4、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一)条件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背景:人民战争胜利发展2、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3、内容:(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2)党的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3)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4)规定了党的总任务: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4、意义:这次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第一次:三大起义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第二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2、内容:(1)大会对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进行讨论(2)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并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定为施政纲领。(3)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意义: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新中国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也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一条新的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国内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2)国际意义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三、政治建设的新阶段——确立三大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1、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依照欧美实行内阁制或议会制,而采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只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更好的参政议政,才能充分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力。西方的议会制、内阁制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以经济作为后盾来竞选,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无法参加。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内容①确定了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④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2)特点: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意义:它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新中国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定1、确立时间:1954年12月2、方针:1956“长期共存、互相监督”3、意义: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是参政议政从1949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制度出现了三次飞跃:第一次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突破了苏联的一党制模式;第二次是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之后,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第三次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了十六字的新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并把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何为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为何实行区域自治制度?(1)我衡(2)我国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3)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3、法律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内容5、意义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