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在熙熙攘攘中的——读《博物馆工作研究》张文立20世纪80年代曾流行了一句话“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等开张”。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穷怕了的人们在市场经济大潮开起始后的喧闹和浮躁,正应了一句古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至今,这种喧闹仍未平静下来。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一向被人们看作是清静安谧的博物馆,也在经历着一场考验。每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去,迎客送宾,应接不暇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就这样迎来朝晖,告别晚霞。也就在此刻,社会上一些人,便提出了一些议论:博物馆要推向市场,按市场规律办博物馆;博物馆文物也是商品,甚至在权威的会议上提出卖几个兵马俑又何妨;博物馆就是为了旅游,划归旅游部门来管,等等。这样说来,博物馆是干什么的,博物馆该怎么办,博物馆向何处去,等问题,便提到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面前。在这熙熙攘攘的潮声中,在这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有人附和,有人思索。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博物馆工作应该怎样做?2001年3月23日,《三秦都市报》报道了秦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关于博物馆服务社会之道的《文物旅游有“三说”》,文中明确指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教育。博物馆不是商业机构,是属于教育性、服务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免费是博物馆的终极发展方向。”文中还引用了《战国策》中《冯驩客孟尝君》冯驩烧券的故事,并认为“这些效益是用钱买不来的。”他结合当时的实际高度概括了博物馆的义、利之辩。现在我读的是田静先生的《博物馆工作研究》。这本书于2003年12月出版。这是田静先生在那个喧嚣与浮躁的时期,对博物馆的一系列问题深入调查、深刻思考、认真研究后写出的一本资料丰富、见解独到而系统的关于博物馆的理论著作。我们前面提到的问题,在这本书中都得到了合理的理论诠释。我读了这本书后,最深刻的印象是七个字:平实、求新、责任感。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以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史书,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用这段话以况田静先生的这本书,庶几近之。田先生对博物馆的思考,正是不少人在谈论博物馆向何处去的那段日子,即1998年前后。别人在议论,她在沉思。在以后五年中,她在思考中调查,“先后访问了包括港台在内的40多个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与240多位博物馆界同行交谈。”她认识到:“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要适应新的环境,首先必须学会生存,其次是谋求发展壮大。究竟如何生存?怎样谋求发展?确实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参见该书第42页)她是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来探索这个问题的。这本书对博物馆的性质与任务着墨不多,甚至没有列出专门章节来论述。因为这个问题在国际博协的章程里和中国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博物馆工作条例中,都有极为明确而深刻的阐述。这本书是论述博物馆如何工作的,所以,她依据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自身的运动规律,来探索在新时期博物馆如何工作的“新问题”。书中对博物馆的发展前景、博物馆的管理、博物馆的科研、博物馆的陈列、博物馆的藏品保管、博物馆的宣教、博物馆的服务及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要求和培训等问题,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比如,在谈到博物馆的管理时,提出了管理艺术的问题,认为在管理中要用“激励法”,具体的便是上下同欲,赏罚得当,重视一个“情”字,以培育团队精神,形成“合力”,提倡和重视“中庸”之道。(参见该书第8
沉思在熙熙攘攘中——读《博物馆工作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