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论语》看孔子教育理念与方法.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大部分光阴课徒讲学,以他超群的智慧与不凡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民族历史中“至圣先师”的地位。今天,我们回顾审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一、注重人格塑造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孔子作为教育家,他事业的着眼点,不是孤立地向受众讲解一些知识点,而是将知识学问的传授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人生观导向教育,讲解如何做人这一人生大课题。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据当代注释《论语》的杨伯峻先生统计,一部《论语》提及“仁”这一概念有一百零九次之多。《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话中提及的前三者是关于教育人的思想原则,而艺则包括古人要掌握的礼、乐、射、御、书和数,它带有教习操作性质,近乎我们今日所说的应试教育。在六艺学习的耳濡目染中,要有道、德、仁作为前提条件,并使学生有所意识和感悟。孔子并不脱离时代需求关门办学,他一生中有十多年的时间周游列国,不辞劳苦地向各国统治者阐述自己儒学的社会意义。在游历过程中不止一次发生偶然事件与不测,孔子皆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表现出他坚定的人生意志和操守,给弟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孔子到宋国,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桓﨎要杀孔子,气势汹汹要拔其树。孔子无所畏惧,自信而坦荡地说:“天生德于予,桓﨎其如予何?”后来路经匡地,匡人误以为孔子是阳货而拘之,孔子亦表明了类似的态度。犹如他自己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种偶发事例的处理化解所产生的人格教育效应要远胜于静态封闭的课堂说教。孔子为人师表,他是以复杂的时代环境为教学背景而教导学生的,排斥了苍白无力空洞的说教。由于孔子教育理念中包含丰富而又有人生指导意义的内容,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孔子深得弟子的敬重。《论语•子罕篇》记载了颜回对孔子的景仰之情——颜回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景行行之,高山仰止。孔子胸襟之博大丰美,由其私淑弟子之钦佩可见一斑。儒家学说的继承者亚圣孟轲以未得孔子亲炙而深以为憾。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中专撰《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以传后世,并浩叹:“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二、做到因材施教与鼓励欣赏相结合的育人风范孔子开门办学有教无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未诲焉”(《论语•述而》)。受教的弟子年龄不限,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之说,其中颜回、子路与子贡深得孔子喜爱。在《论语》20个篇次中,分别有五、十二、十三与十四以弟子之名名篇,即《公冶长》、《颜渊》、《子路》与《宪问》,由此可见弟子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孔子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而教育园地的耕耘历来又有广种薄收的特点,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深谙他众多弟子不同的天资与性格差别,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如园艺师精心修枝整枝顺应自然一样,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可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

从《论语》看孔子教育理念与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一叶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