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美文入学堂诗词古韵见书香——经典诗文诵读教学初探内容摘要:经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体现。学好经典诗文,可以帮助孩子开启智慧,陶冶情操,培养人格;可以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要做好经典诗文的教学,首先要做好诗文的诵读教学工作,教师要加强自身经典诗文的积累,要重视学生经典诗文的积累量,要采用不同的诵读教学形式和手段。前几天,我正在给学生讲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各地踊跃捐款的事,一学生突然大声念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是《弟子规》中的一段话。本学期以来,我校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每天诵读一段《弟子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班学生的习惯。因为是低年级,所以老师对其中的意义解释的很少,主要是以学生素读为主。这是一种朴素纯粹的读,声音朗朗、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的读,“唱歌”一样的读,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通篇的读,不求甚解的读。我还在为孩子们是否听得懂而担忧,没想到孩子们这么快就学以致用了,而且用得这么贴切。我深深地体会到经典诗文的魅力。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它源远流长。可在近代,这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诗文的教育,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如今,我们回归语文教育积累之本,推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为每一名学生的终生发展积淀厚重的国学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有丰富语言的积累。许多学者都号召“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白话文泰斗施耐庵、曹雪芹,他们本来就是饱读诗书的古文高手;鲁迅、郭沫若等许多现代文学大师,也正是在少年时期深入接受了中华古典经文的滋养。“六至十三岁是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中记忆力最高峰。”让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是想趁孩子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在默默中陶冶性情,开启智慧,成为他们一生高见远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在他们心中会产生四大效应:第一,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形成宽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如何确实指导好学生的诵读呢?我谈几点体会: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经典诗文的积累。古语道:学浅难为师。不管工作多忙,教师首先要坚持利用课余时间读经记笔记,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和文学的神气力量的异乎寻常的敏感与激情,为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二、坚持不懈,重视学生文本积累量。“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指导诵读的过程中应不重形式重过程;不求数量求质量;不讲速度讲效果。经典诵读贵在坚持。每天一小节、一篇、一段。虽然不多,但小学六年下来,估算一下,大约有近十万字!这个数量是惊人的。所背诵的文字都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本,那么,这烂熟于心的10万字对一
千古美文入学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