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京剧论文系别:智能工程系班级:建筑工程技术09-2班姓名:于荣兵指导老师:刘敬鑫中国国粹—京剧中国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徽班本来流动性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是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繁荣的标志是诸多流派的产生,最著名的是梅(梅兰芳1894-1961)、尚(尚小云1900-1975),程(程砚秋1904-1958)、荀(荀慧生1900-1968)四大派别。不同京剧流派都拥有一大批著名演员,他们活跃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舞台上,京剧艺术舞台盛极一时。梅兰芳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他8岁学戏,11岁就登台演出。在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30年,梅兰芳又率团到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近百年来,京剧以它杰出的技艺和巨大的魅力,传遍了全中国。但是,京剧作为一个剧种究竟起于何时,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在众多的戏曲剧种中,独独京剧成为天之骄子?对这些问题,人们又往往不容易说得清楚。很久以来,我总希望能看到一部专门的、全面地记述京剧发展历史的书,现在终于看到了《中国京剧史》问世。《中国京剧史》是在学术作出了可贵贡献的著作。也正由于它是项大工程,在学术上有相当的难度,因而,疏漏也在所难免。比如在谈到音韵的问题时,认为京剧所用的中州韵就是元代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其实不然,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些差别。比如,《中原音韵》所列有十九个韵部,而中州韵只有十三辙。这是因为《中原音韵》中有些字韵,在十三辙中或是合并、或是取消了。如支思韵、庚青韵,在十三辙都是没有的。《中原音韵》还有一些闭口音,如侵寻、监咸、廉纤,十三辙也未用。这些差别,都说明从《中原音韵》到十三辙,语言上已发生不少变化。因此,说十三辙是继承了《中原音韵》的遗绪又加以变化是可以的,说十三辙等同于《中原音韵》则不妥。此外,个别史料的运用还有不尽翔实之处,引文的核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等,用作辅色暗示人物命运,如蒋忠、华雄、高登等;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粗率,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项羽、杨七郎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彪悍、阴险、凶狠残暴,如庞涓、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刚强
京剧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