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引言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于1475年3月6日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加普勒斯镇。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创作出了让他名盖罗马的云石雕像——《哀悼基督》。以下就该作品的画面介绍、给观者的感觉、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蕴含的文化特征、作品的主要表现技巧等逐一做以浅谈和分析。一、《哀悼基督》的创作背景米开朗琪罗的童年时代是在一个石匠的家里度过的,后来他随家迁居塞丁尼亚诺,十三岁进佛罗伦萨画家基兰达约的工场学艺。不到两年,又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家院当学徒。洛伦佐去世后,米开朗基罗离开了美第奇宫殿回到父亲家中。为了完善对人体雕塑的透视方法,17岁的米开朗基罗用大约两年时间在停尸房里探索人体的奥秘。同时他还到圣马可修道院听宗教“叛道者”、修道士萨伏那洛拉的演讲。因反对教皇和教会腐败,萨伏那洛拉于1498年5月被判火刑处死,心怀悲愤的米开朗基罗拿起锤子和凿子,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了大理石群雕圣母怜子像——《哀悼基督》。二、《哀悼基督》的画面介绍这尊云石雕像高175厘米,创作于公元1498年,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作品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基督耶酥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伤痕,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身体如体操运动员一般细长,腰部弯曲,表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圣母年轻而秀丽,形象温文尔雅,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开,表示出无奈的痛苦;头向下俯视着儿子的身体,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细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实的双肩,面罩却衬托出姣美的面容。圣母的表情是静默而复杂的,不仅倾泻了无声的哀痛,也不只是圣母充满哀思的祈祷,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饱含的内容,这是一种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的感情。二、《哀悼基督》的主要表现技巧作品采用了稳重的金字塔式的构图,圣母宽大的衣袍既显示出圣母的四肢的形状,又巧妙地掩盖了圣母身体的实际比例,解决了构图美与实际人体比例的矛盾问题。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体与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一而富有变化。在《悼念基督》中米开朗琪罗打破常规,把圣母表现得异常年轻,不仅年轻,而且貌美。后来,他在给学生解释为什么把圣母塑造得如此俊俏时说:“既然圣母是纯洁、崇高的化身,是神圣事物的象征,就一定能够避免岁月的折磨和世事的毁损。她所体现的青春永恒与形象的不行性,正是人类对这种美好事物的最高理想。”米开朗基罗把圣母表现得如此秀丽,不仅没有减弱她为基督的死所表示的悲痛,相反,她的哀悼具有人间的普遍意昧。在那个年代里,美好的事物常常很快被专制与暴力所虐杀,萨伏纳罗拉的被焚,正是在封建神权阴影下的大悲剧。《哀悼基督》的写实技巧也是令人称奇的。米开朗基罗以娴熟的技巧,塑造了人物的正确造型,细致入微的圣母衣裙,基督的完美人体结构,都雕凿得楚楚动人,从而使观者能从逼真的外形上强烈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痛楚。我们可以发现圣母的美是
谈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