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安福县洲湖中学彭晚宝【内容提要】在历史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已愈来愈为广大教师所认同。本文旨在能过诱引学生动脑,提出问题;尊重学生,共同控索;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奋自学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关键词】巧问善思,因材施教,尊重学生,激发兴趣在历史教学法中,改革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发展学思维能力已愈来愈为广大历史教师所共识。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使整个历史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学习知识,增长能力。一、诱导学生动脑,提出问题问题是从旧知通向新知的一座桥梁,是思维认识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任何研究、探索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引发了问题,也就启动了学生的思维。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呢?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学生已知的知识体系中,找准一个引发新问题的“生长点”。那就是紧扣教材,因材施教,秩序渐进,新旧知识联系。所谓找准“生长点”,就是“新旧联系”,从“旧”中引出“新”来。例如,讲“南京政府的建立”一课,首先回顾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回答“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结局”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怎样失败的”来联系新课。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接下来事态发展如何?用简洁的话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求知的情趣,然后自然地导入“南京政府的建立”。教师巧问,学生才会善思。巧问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青少年成为学习最佳期的可贵的心理品质之一。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有了强烈的兴趣,他就会处处多方思考,不怕困难、坚定不拔、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以《唐朝前期的繁盛》一课为例来说,课前教师先引用唐朝胡曾《汴水》诗句:“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开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然后发问:“作者对隋亡的认识是否正确?你对此有何看法?”另一个问题是:“怎样评价武则天?有人说她一生为了弄权而不惜一切,是个凶狠残暴的女皇,你如何看待?”这两个问题设置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属于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它要求学生把历史事实或者某些观点放在较为宽阔的历史时空背景中考察,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及其历史地位,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局限性,指出历史观点的时代烙印或社会。使学生既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方法,又领悟了思考问题的思路。在这里,教师的历史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是知识、能力和思想三者的统一。再以《美国内战》一课为例。课前提问可以这样引:“关于沙皇1861年改革,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理智的行为’,是‘德政’;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试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看法”。教师的归纳也由浅入深,鞭辟入里。首先指出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然后批驳为什么不是“理智的行为”,再驳为什么不是“德政”,最后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指出,这种错误的观点是站在维护沙皇统治的立场上,为农奴主阶级辩护,以掩盖其掠夺农民的本质。而持另一种观点的人是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因而敢于揭露一切。这样的复习方式,大大地深化了知识层次,历史理论与历史知识融为一体,延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使学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