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老师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启示
太原市迎泽区双南小学刘翠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中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从王君老师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师应从教材整合、课堂对话、文本解读、朗读教学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同审美化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达到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品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1]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要分辨美丑,更要培养学生敏锐感知力、丰富情感力、独特想象力、深刻理解力和一定的判断力。” [2]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的关键。
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我们就需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就美的存在形式而言,中学语文课文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苏州园林》则使读者感知到园林的图画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美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即是文学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岳阳楼记》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意趣无穷。
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审美器官,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理解美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总结王君老师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通过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在这双边活动中,是教师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最有利时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语文老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采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色彩、美的境界、美的人格,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语文大纲》一语道破了挖掘美的立足点。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富含的自然美、社会美等美的元素的同时,更要密切
王君老师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