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和文明史研究述评近现代意义上的文明概念和文明理论形成于18世纪中叶后的西方。但是,任何文明概念和文明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对实际存在的文明形态的理论抽象,都是在文明的传统上发展起来的。无论是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的文明形态,还是与具体的文明形态相应地文明理论,都在其具体的人群共同体脱离野蛮状态时就开始产生并逐步形成的。1、国内研究现状述评作为自文明形成时起全球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的研究可以分为古典时代、近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1)古典时期的文明理论奠基在中国,“文明”一词至少已通行2000多年。《易传》有:(1)“见龙在田,天下文明”;(2)“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3)“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4)“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6)“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显而易见,中国古典的文明观已经奠立,其突出特点是从天人关系上来观察和探讨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规律,而且古代的中国正是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自己文明的内在精神和基本结构。法国启蒙思想家、文明史研究的开创者伏尔泰甚至认为:“世界的历史始于中国。”理性主义历史方法和理论的巅峰黑格尔认为:“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2)近现代关于文明问题的争论1840年后,受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强力冲击,古代中国文明的基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以《东方杂志》和《新青年》为两大主阵地,围绕“古今中西”之争,形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有关文明问题的第一次大争论。《东方杂志》1913年5月发表《现代文明之弱点》,1917年发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1918年4月发表《迷乱现代人之心》,既指陈我国近代文明的弊病和东西方文明的缺欠,又指责介绍和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是破坏“己国固有之文明”。对此,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曾在《新青年》给予严厉的批驳。这一次争论,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中国文明的走向问题在当时异常突出,各个阶级阶层的知识分子都试图通过对中西文明的比较分析探寻建设近代中国文明的道路;第二,由于历史与时代的原因,两刊的争论侧重于政治问题,学术上探讨较少。(3)当代中国文明问题的争鸣与重构20世纪80年代,伴随思想的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围绕如何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中国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地争鸣,形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有关文明问题的第二次大争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大百科全书》(1987)给文明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进步状态的标志。”但因为主要侧重于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角度来探讨文明问题及比较中西文化,关于文明概念和文明理论的许多学术理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已不决定于军事实力,而决定于国家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在此背景下,不少国家的学者把注意力转向文明问题并进行各种文明的比较研究。特别是199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认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的存在、并把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世界文明研究”课题组和世界文明比较中心,于1999、2002、2010年三次组织编写出版
文明和文明史研究述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