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人文思想及其作用之探究
湖北宜昌张梁桂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古今无以计数的对联作品中,那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闪耀着光辉的杰作佳品,繁若星辰,璀璨夺目,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更是积淀华夏传统人文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和价值,熏陶出情趣高雅的人才等诸多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和指导作用。
一、承传文化,内涵丰富
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发展性的特点。传统文化一旦形成,就存在于人们的意识、语言、行动之中,也存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对人们思想和行为产生导向和制约的作用。
对联中的传统文化内涵首先表现出来的是重礼义、重道德、注重人品修养、忠于事业的内容。如:
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宁作玉碎,不为瓦全。
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
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四川成都武侯祠的一副对联,更是令我们深思和玩味: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这副对联的上联是写诸葛亮、诸葛祖孙三代皆忠于蜀汉,为之效命,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晋代的史学家陈寿,于是他在《三国志》中大加褒扬、赞赏;下联是写一篇《出师表》光昭日月,激励后人,使得八百余年后的抗金名将岳飞在挥毫抄写时,仍慷慨悲壮,为诸葛亮的忠心所感动,全篇表现了忠于事业、重视个人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孔子创立儒学,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他在聚众讲学的过程中,把教育学生的内容分为六科,其中礼、乐二科位居前列,地位尤为重要。在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演习礼仪、学习音乐,是其中重要的两项。面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道德范畴,如忠、孝、仁、义、忠恕、中庸等,也多为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家所提出,这些都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观、价值观和传统道德和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能否认儒家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有一些糟粕,也有一些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意志、思想,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东西,应该加以剔除,但其中更有许多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而一直流传的东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去继续和发扬。在对联中也不乏这一类,如:
威不屈所志,富难淫其心。
瓢饮难夺志,蜗居却添神。
胸中狂飙笔底波澜,天下疾苦肩上职责。
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而爱国名将冯玉祥在山东青州为范公亭题写的一副对联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
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奋斗,都学这秀才先生。
这副对联的上联是写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经略陕西时,积极防御西夏,注意团结当地少数民族,而多次击败西夏的侵略,故西夏人互相告诫:
“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下联则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范仲淹关心百姓忧乐、济国济民的胸怀,号召人们以其为楷模,将“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此外,蕴含厌恶官场、鄙弃功名思想的隐士联,以史为鉴、明乎得失的咏史联,严明法纪、以法治国的对联等,也是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
二、写景状物,讴歌英雄
龙涧
对联的人文思想及其作用之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