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瓦拉不可能活在今天作者:范泓更新时间:2004-1-3111:32:00来源:作者惠寄【字号:大中小】浏览1次——“无语斋”读书笔记之二 如今,知道切·格瓦拉的人确实不会太多,而为之着迷和颠狂的人恐怕更是寥寥,这就是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的不同。尽管萨特曾在一篇讲话中说此人“不仅是知识分子,而且也是他那一时代的十全十美人物”,可这位睿智的哲学家还是把格瓦拉限定在了“他那一时代”里,至于后来的人怎么看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在中国,从一开始,格瓦拉似乎就不属于我们那个时代“英雄”的象征。长期以来,他的“游击中心论”一直被认为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军事冒险行动”的。不过,这是三十年前的定论,今天或许可以重新认识一番。我所读到的有关格瓦拉的书只有两本,都是文革间作为批判参考书籍而“内部发行”的。一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的格瓦拉传记,是一个名叫丹尼尔·詹姆斯的美者写的,计34万字;另一本是三联书店于1971年出版的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日记,有卡斯特罗亲自撰写的“必要的序言”。这两本书都是我几年前从旧书摊上觅得的,当时觉得世界上还有如此狂热的职业“革命家”,也就买下了,只有几元钱。书摊小老板或许觉得这样的书已上摊多日而无人问津,能卖几个就是几个了。但他现在做梦也不会想到(我也没想到),就是这个“格瓦拉”在五月的京城一夜之间人气飙升,不仅有人将他搬上了舞台,将他与“鲁迅精神”相提并论,标榜成“二十世纪的一种精神”,或者干脆就是“革命”的代名词,这多少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溽暑的八月之夜,读“格瓦拉”未免热上加热。原因之一,就是现在民间一些人对格瓦拉的认识与政府当时的看法相去甚远,从思想的自由来看,这是一件好事,但其中某些观念是否与什么思潮相暗合,确实难见庐山真面目。不过,我以为这个几十年前坚持以“革命游击斗争是拉丁美洲各国人民求解放的基本行动方式”(卡斯特罗语)而闻名一时的人物,只是共产国际运动中一个坚定而又极端的范例而已,并不具备更为普遍的意义。对中反昭雪”之类的问题。在地理上,他首先是一个外国人;在目标上,他是为拉丁美洲人民的解放斗争而献身的;在时间上,又是在六十年代,那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若将这些因素相加,我相信格瓦拉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深入人心”,一如那时少年的我,既知道菲德尔·卡斯特罗,知道金日成,知道胡志明,也知道恩维尔·霍查,就是不知道格瓦拉这个人。现在既然旧话重提,且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也许与现实中人的某种境况和心态有关,但“格瓦拉”给当下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所带来的一种“不协调”也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像我这样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对所谓“暴力革命”就有自己的看法,更何况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惨痛教训,至今让人不寒而栗。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提倡“和平、理性、合作、发展”的世界里,让人们再去接受一个只把“自己看作是这个革命的一名战士,而毫不关心自己是否能活到革命成功”(卡斯特罗语)的过去时人物,未免与人类的理性目标有点背道而驰。 格瓦拉是古巴革命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但他却是地道的阿根廷人。1956年,他二十七岁那年,在墨西哥行医时得遇刚刚释放出狱不久的卡斯特罗兄弟。在一个寒夜里,他与卡斯特罗有过一次长谈之后,从此“成了一个未来的远征战士”(切自语)。格瓦拉出身贵族,其母的家系可
格瓦拉不可能活在今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