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ARCH模型的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摘要:股票市场对于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我国股票市场具有所谓的后发优势,但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初级阶段的特征。股票市场如何完善,尤其是市场有效程度如何提高,是关系股票市场能否合理配置风险与收益,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本文以沪深300、恒生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为样本,借助AR-GARCH模型手段,研究市场收益的时间序列行为,以分析市场整体信息传导效率,进而比较三个市场的成熟度与有效性。
关键词: 有效市场理论;信息传导效率;GARCH
一、引言
市场有效性这一概念起源于法国Bachelier的研究,他指出商品价格呈随机游走,但这一前瞻性的研究在当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直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市场有效性的研究才迅速升温。1965年Fama发表了题为《股票市场价格的行为》的论文,提出了一个广为接受的有效市场的定义和理论,由此标志着有效市场理论(EMT)的建立。其核心思想为:市场能够对信息做出及时、合理、一致的反应,使所有信息都立即反应到价格中去。Fama 根据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内部信息的知道与否将市场效率定义为三种:弱有效市场、半强有效市场、强有效市场。此文发表后,西方许多学者对证券市场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Tobin有效市场实现条件的观点;West和Tinic将证券市场效率分为外在效率和内在效率的观点等。
而我国直至90年代才开始引进有效性理论和分析工具。其中有: 1994年,俞乔应用误差序列相关检验、游程检验、非参量性检验三种方法对沪深股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股市不具备弱式有效性,并且表明中国股市存在假日效应;1996年,吴世农对20种股票的日收益进行自相关分析,也得到同样结果;1998年,范振龙、张子刚采用DF检验对深市几支股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深市具有弱式有效性;2000年,张思奇、马刚、冉华运用于ARMA-ARCH-M 模型研究发现市场对新信息的接受理解需要一个过程;2001年,张亦春、周颖刚运用广义谱域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股市未达到弱式有效性;2005年,谢家泉、杨招军研究上证股指,发现信息传导时滞减小,股市逐渐走向成熟。2012年,许沁通过对上证综合指教和深证综合指数进行方差比检验来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弱式有效性,发现近年来的股市改革措施对改善市场有效性有一定的作用。同年,赵小湫使用序列自相关分析以及白噪声检验对标准普尔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的弱有效性作了检验,结果表明,美国股市呈弱有效性,中国股市不呈弱有效性。
本文就采用时间序列的AR-GARCH模型来研究股票市场有效性问题。股票市场上综合指数是反映一个市场总体情况的指标,为了比较各个市场间的成熟度,本文选取了三个股指,即沪深300、恒生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作为研究对象,数据从2005年5月2日至2013年6月14日。
二、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沪深300指数是沪深证券交易所于2005年4月8日联合发布的反映A股市场整体走势的指数。沪深300指数编制目标是反映中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变动的概貌和运行状况,并能够作为投资业绩的评价标准,为指数化投资和指数衍生产品创新提供基础条件。因此,本文选取沪深300作为大陆股市指数的代表。
恒生指
基于GARCH模型的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