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河洛文化璀璨夺目、浓墨重彩。“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他的发展和强壮成就了华夏民族这棵参天大树,她的滋养使华夏文明生机盎然,蓬蓬勃勃。 诞生、成长、发展繁荣于河洛大地的河洛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河洛”指黄河与洛河交汇地带即今河南洛阳一带,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河洛文化的古代地域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河洛文化不同于任何一种地域文化,如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山西的晋文化、陕西的秦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两湖的荆楚文化、江浙的吴越文化等等,它是中央文化、国都文化、统治文化,长期占据着主导和统率地位,,不少研究者认为:上限始于裴李岗文化,以后一直延续到今天。河洛文化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史前考古学文化。裴李岗文化是新古器时代早期偏晚的一种文化。早在1959年,就在洛阳市偃师马涧沟发现了属于裴李岗文化遗存的石磨盘一套;以后,裴李岗文化遗址陆续在古洛阳范围内的偃师、巩县、登封发现,再后来,在豫西地区又多次发现,这说明古洛阳地区是裴李岗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接下来的仰韶文化,以首先发现于河洛区域内的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河洛地区是它的中心区域。同时河洛地区又是河南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区。二是“三皇”、“五帝”文化。三皇(取燧人民、伏羲氏、神农氏一说)、五帝(取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都和河洛地区有直接或简接连系。其中尤以伏羲、神农、黄帝、帝喾等关系更为密切。如伏羲长期在河洛地区活动,受河图以画八卦,伏羲之女溺死洛水,化为洛神;今新安县青要山“实惟(黄)帝之密都”;帝喾族生活于洛阳平原,帝喾有四妃,生四子,分别为后稷(周先祖)、契(高先祖)、帝尧、帝挚等。三是河图洛书。《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相传伏羲氏时,有一匹龙马从黄河浮出,背负“河图”;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只神龟从洛河浮出,背负“洛书”。伏羲依“河图”画作八卦,就是后来《周易》一书的来源;大禹对洛书进行了阐释,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了。在后来的长时期里,人们对“河图”、“洛书”作了种种推测、探索、解释,它无异反映了河洛地区在中华文明史上独特而重大的作用。今洛阳市孟津县,原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图河,全长约20公里,流过该县朝阳镇卦沟村、送庄乡负图村、白合乡上河图村、下河图村,至会盟镇雷河村附近注入黄河。古来相传,“龙马负图”就在黄河、图河交汇这一带。今洛宁县西长水村,立有二方古碑,东西并排,面南而立,西边一方应为汉魏遗物,正面碑文,仅剩一“洛”字;东边一方为清代所立,正面为“洛出书处”4个大字。古来相传,“神龟贡书”即在此洛河段。四是五大学说学派。儒家学说奠基于洛阳:有关古籍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制礼作乐”这一对中国社会、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历史产生
河洛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