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诚信的“金融逻辑”为何在中国失灵.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诚信的“金融逻辑”为何在中国失灵“打假”和“造假”两个世界,最近好像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方舟子8月29日遇袭,舆论猜测可能来自于对方舟子打假的报复,虽然方的伤势不重,但也足以威慑热衷打假的人们;另一方面,8月25日唐骏通过大华建设借壳上市,并成为后者的董事长,实际上,即使在关于唐骏学历争议最高峰时的7月后两周,他作为总裁的上市公司—新华都股价不仅没跌,反而有些上涨。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打假者生命受到威胁,而作假者呢?当上市公司总裁的诚信受到质疑时,其股价为什么不跌反涨?   当然,如果仅仅是学历造假的偶发事件,没有公然宣扬“能骗到所有人就是成功”的价值观,没有伤害社会道德秩序、没有伤人伤物,没有形成社会造假气候,那也就罢了。可是,事情不止如此,如今,航空公司飞行员的飞行资历也有造假,婴儿奶粉也因造假有毒,茶油添加剂安全度也造假,食品饮料也有假冒……在一次次“假”“毒”波的冲击下,老百姓不只是视听疲劳,而且不安全感明显上升,而制约造假、行骗等道德问题的商业规则、惩罚机制,在中国看起来似乎也是失灵的,这就不但未能遏制造假的进一步泛滥,而且加剧了中国社会当前的阶层分裂、价值混乱。   中庸之道可以休也   造假风之所以到今天这种广度,原因当然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造假的成本收益比太划算,超额利润太大,而即使造假被揭露,也不见得有处罚,造假的预期成本太低。   近年来造假故事太多。就以2006年最有名的“汉芯”事件为例,当年1月中,先是有人在网上透露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研制的所谓“汉芯一号”,是造假。经过媒体的广泛追踪报道,上海交大于2006年5月12日向媒体证实汉芯是假的,并通报表示陈进被撤销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国家有关部委也与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缴一亿多元各项研究费用。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即使陈进欺诈多个部委及上海市政府单位,骗取了如此数额的科研经费,除了上海交大将其免职、免头衔外,没有任何机构对陈进追究法律责任、进行法律制裁。这类事件如此结局,冲击了社会的道德与法治底线,给法律的严肃性构成硬伤,同时,从另一方面鼓励了未来的造假者。   2006年6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教授,因为学术造假,被校方“终止其聘用合同”、“解除教授资格”等处罚。那次已经是近年对造假处理得干净利落的了,但还是仅停留在“把骗到的还回去”的层面,没有其他处罚或刑罚,使作假的实际成本几乎为零。   据《新世纪》周刊追踪报道,湖南省质监局早在2010年2月就发现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但却一直没有公布。到8月20日,金浩茶油还在其网站声明,称网上论坛及微博出现的关于“金浩茶油被查出致癌物超标6倍”属谣传,公司承诺金浩茶油系列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可靠。   8月21日,湖南省质监局还向省内官方媒体通报了“茶籽油生产加工企业专项监督抽查结果”,称23家企业33种茶油产品抽检结果均为合格,其中包括金浩公司部分茶油产品。8月30日,《新世纪》详细报道了金浩问题茶油秘密“召回”的过程等问题,但这一问题掩藏时间已长达近半年。在接受采访时,省质监部门负责人称,选择不公开是“维稳”需要。   从这几件以及其他众多著名案例中,我们看到造假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包括政府权力过多控制社会资源的

诚信的“金融逻辑”为何在中国失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雾里行舟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