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孤独 移情 宇宙意识+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孤独移情宇宙意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移情现象发挥的是心理补偿的功能与机制。自己的爱不能被同类接受,就把它移向自然;不能获得同类的理解,就与自然对话。在与人类的交往中失去的心理平衡,通过与自然的交往而重新获得了。反过来,人之所以那么强烈地投向自然的怀抱,也是因为人间缺少爱与理解的缘故。这样看来,移情是与人的孤独状态紧密相关的审美心理现象,在与同类的交往中情感得以充分满足的人常常较少移情,原因是他的情感交流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从而不能形成郁结,转移也就无从谈起。在孤独的艺术家身上,移情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冲动更强烈。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往往都写于羁旅穷途,寂寞的情怀使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爱恋更深,自然山水的人情味也更浓。   自然的人情化还使得艺术家超越孤独、升华孤独。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秋月仍满夜,江村独老身。卷廉还照客,倚杖更随人。(杜甫《十五夜对月》)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尤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移舟泊烟渚,夜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这几首诗因为其精彩的自然描写而成为千古绝唱,而诗人对自然的感受性与他们孤独的程度恰好成正比。在李白的眼中,他与敬亭山的默契是那么的深,以至于最能够安慰他、最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绪的只有这敬亭山了。敬亭山在这里是一个与诗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的主体而不是无生命的物质,它与诗人之间是双向的交流关系,是对话的主体而不只是对象("相看"者,相互看也)。天云含情,浩月同孤,杜甫笔下的一轮明月,不也像诗人自己那样孤苦清冷么?难怪它/他们相依相从、同病相怜了。卷帘还照,倚杖更随,这月是多么忠实、多么解人愁。在孟浩然的诗中,暮色苍茫中,天水交接处的扁舟载着穷愁潦倒的诗人。也许正因为诗人的孤独是那么深,才倍觉月之近之亲。   李白、杜甫、孟浩然等的诗都明显地表露出在与自然的融合中超越孤独之后的安宁。走向自然、在与自然的交融中"游心太玄"、"物我两忘",这是中国古代的隐逸诗人(他们一般都是在无法得到世俗社会理解的情况下隐逸山林)解脱孤独的最典型的方法,而大量优美的山水诗正

孤独 移情 宇宙意识+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19-03-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