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及韵脚。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如梦令,古时词牌名称。
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收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其夫病死,,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韵调优美,,深厚的故土之思, 凄苦的身世之感,一并抒发在她的作品里,风格突变,,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问题与讨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难忘吗?
词人的一次郊游,“常”
2、这件事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
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夏季,“藕花深处”)
4、具体什么时间?
“日暮”
5、她是一个人去的吗?
不是,“争渡”
为什么要争渡?
“日暮”“误入藕花深处”
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
(沉醉)
为什么会误入?
“沉醉”
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不行,“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常常想起在溪亭玩到天黑时的情景
如梦令
沉醉/不知/归路。
喝的大醉而不知到回家的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玩够了玩到很晚才划船向回走,
却误走入荷花丛中
小船竞相从荷花丛中冲出来
惊得满河滩的水鸟都飞了起来。
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叫人流连忘返,兴致那么高,酒喝得那么欢畅,直到黄昏时候,竟至于“沉醉不知归路”。待到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处方始发觉。急着寻路回家,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渡)”,声音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
词欣赏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课件)-课件·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