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指封建王朝为了统治的需要而采取分科考试选拔各级官吏的一种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形成于唐朝,完善于宋朝,元明清三代,虽在内容上屡有深化与扩展,但基本仿行宋制。到1905年,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在地主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唾骂声中宣告废除。科举制度作为封建制度的一个方面,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它对隋唐以后13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过重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剖析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这里先就其沿革过程作以简述。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沿革作为一个王朝,隋朝是短命的。但隋文帝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却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譬如说,他以分科举人的办法,取代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制,无疑是石破天惊之事。隋炀帝时创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奠定。总之,隋以考试遴选官吏,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分界线。唐朝是中国古代空前统一的封建大帝国,他在完善封建专治制度方面也是空前的,为了满足专治政治的要求,在取士方面唐承隋制,全面推行了科举取士的办法,并在制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备。从科举的发展史看,唐朝正式完成了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过渡,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深刻革命。明代科举影响最大的是形式上的八股取士制。至清代时,科举制已是日落黄昏了。在制度、科目、内容、形式上多袭前朝,虽颇有新招,却没有多大的积极意义。文试重八股,命题亦采用“四书”“五经”,愈发空疏而不合理。十九世纪末,随着中国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而产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积极推行新政的过程中,亦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其主要表现是废除八股。“百日维新”后八股制曾一度恢复,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至1901年到1905年间,废八股、改策论呼声迭起,1905年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即告结束,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大厦已经动摇,旧的政治制度包括教育制度将被取代,科举制不可能独立于封建体制而存在。二、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历史地位科举制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举所规定的内容又与历朝的意识形态紧密相关,因此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科举,尽一切可能地控制着科举考试的权柄。科举也因此经常被封建改革家们视为改革的前沿阵地。我们知道,科举制产生之前,取士途径经历过两汉的荐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按九品中正制之法,事实上等于承认了世族做官的特权,当然会获得士族的拥护。时间一长,这种制度逐渐变成了大官们扩充士族势力、巩固门阀制度的工具。那些庶族子弟,纵使英俊之士只能永远屈成下僚。显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不符合人才的选拔任用。因此,隋朝科举制的改革,给中国的选士工作带来了良好的风气,突出的是扩大选拔对象,适当放宽了政策,录取标准相对客观化,由过去的重门第转而重才学,这是文帝、炀帝的聪明之举,因而能被后代帝王所沿用。唐朝,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很多方面,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极致。在选士方面,它承继了隋制并作了改革。宋代至明清两朝,最高统治者亦从未放弃对科举大权的控制。身为异族统治者的清政府,在政治上向来实行的高压政策,在科举方面也不例外,不仅考试办法比前代繁杂而周密,还把八股取士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封建社会实行的人治,按照一定的标准,合理选拔人才,是上层建筑的需要,是巩固政权、维护专治统治的需要,因此一千多年来科举始终居于崇高地位就不难理解了。三、科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