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混凝土外加剂学习中心:贵州遵义奥鹏学习中心层次:专升本专业:土木工程年级:2013年春季学号:201303584669学生:夏静指导教师:赵凌燕完成日期:2014年12月10日内容摘要本文简述了混凝土外加剂的作用和发展应用状况,对目前应用较多的几种混凝土外加剂的作用机理、使用情况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简单介绍,对混凝土外加剂品种的选择、掺量的确定及掺入方法的确定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简要论述,提出了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混凝土外加剂;性能;应用目录内容摘要 I引言 11绪论 52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情况 作用机理 163外加剂的选择和使用 基本性能要求 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04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趋势展望 23参考文献 24引言混凝土外加剂的正式工业产品始见于20世纪初。我国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节省水泥和能源,改善工艺和劳动条件,提高施工速度和工程质量,保护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不同的技术要求,使用不同类型的外加剂可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因此,对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作用机理和应用情况加以系统的研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显得尤为迫切。。在最初的填然胶凝材料(如石灰、火山灰和粘土)的使用中,人们已经意识到加入一些有机物质(如血、油等脂肪类)可以使胶凝材料获得一些好的性能。据历史记载,公元258年,曹操曾将植物油加入灰土中建造了铜雀台;宋代将糯米汁加入石灰中修造了和洲城墙;清代乾隆年问曾用糯米汁、石灰、牛血修造了永定河堤;明代《大工开物》中记载用石灰1份加黄河砂2份,外加糯米、羊桃藤汁拌匀建造贮水池等。只是到了近年才搞清楚一些它们的机理,例如血色素是一种胶凝材料颗粒的分散剂,掺加动物血等于掺用了减水剂。19世纪30年代,,提高强度和耐久性的专利,拉开了现代混凝上外加剂的序幕。1962年,日本的服部健一等研制成功蔡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茶系高效减水剂),并于1964年作为商品销售(日本花王石碱公司);1963年,联邦德国研制成功三聚氰胺磺酸盐甲醛缩合物;随后前苏联建工部托拉斯伏尔加河岸地区建设总局又制造出一种新超塑化剂“ah”,由含硫酸盐的丙烯酸盐废料加工而成;同时,还出现了多环芳烃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这三种减水剂对水泥具有强的分散作用,减水率高达20%-30%,并且不引气。由于其不同于普通的塑化剂,在美国被称为High-range-water-reducingagent(高效减水剂),加拿大等国称为Superplasticizer(超塑化剂)。由于其减水率高,配制高强和大流动性混凝土成为可能。日本在世界上首先应用高强混凝土,在普通工艺条件下,使用高效减水剂配制出了80-120MPa的高强混凝上;七十年代初,联邦德国首先用三聚氰胺系高效减水剂研制成功流态混凝土,使混凝土的坍落度达到18-22cm,这样的混凝土拌合物能够达到泵送要求,垂直泵送最高高度为310m。流态混凝土的应用,提高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方便了混凝土的施工,具有节能、省工、省力、高效的效果,更促进了新的施工工艺的产生和商品混凝土的发展。1948年,我国华北窑业公司引进了美国沙文引气剂,命名为长城牌引气剂,并成功应用于天津新港工程。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工程中已经开始应用自己生产的松香热聚物和松香皂类引气剂、亚硫酸盐纸浆废液塑化剂以及氯盐类防冻剂。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外加剂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迅速发展,各
大工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