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国师训诲文上如下瑞法师讲解本文分两大科:甲一释题甲二随文解释又分三层:乙一、开宗明义乙二、悲心训诲乙三、损益劝勉今初释题这篇训诲文不长,全文六字一句,共396个字。我们分两大科来讲: 第一科解释题目。第二科随文解释。在随文解释里再分三小段:一、宗明义;二、悲心训诲;三、损益劝勉。第一科解释题目。中峰国师名明本,号中峰。生于南宋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卒于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是今浙江杭州人。国师从小玩游戏,一定是玩做佛事的游戏。九岁丧母。少年时代,他曾学习《论语》、《孟子》,由于对这些重要的儒家经典缺乏兴趣,尚未终卷便辍学。处在宋元之交的社会动荡时期,国师很早就倾心于佛教。十五岁时,信守五戒,立志出家。并且燃指燃臂供佛,求佛道的心非常的切,昼夜精勤用功。此后,他认真学习《妙华莲华经》、《圆觉经》、《金刚经》等佛教经典,喜好禅定,经常独自到山上坐禅习定。因此,国师出家前就具备了良好的佛学修养。国师二十四岁时,因阅读《景德传灯录》遇到疑难问题,后来到浙江天目山,求教于当时著名的临济宗禅师高峰原妙,在原妙禅师的指导下,他认真钻研佛教经典,获益良多。“诵《金刚经》,至荷担如来处,恍然开悟,由是内外典籍皆达其义趣。”(《天目中峰和尚广录》)。第二年,他随原妙禅师正式出家,第三年受具足戒。在跟随原妙禅师的十年之间,国师白天参加劳动,夜晚修习禅定,刻苦钻研,深得禅师的赏识,成为禅师的得意弟子。宋仁宗时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元统二年,宋惠宗追谥国师为“普应国师”号,并且《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也被允许编入《大正藏》流传,产生了很大影响。国师的著作有:《三时系念》、《怀净土诗》108首、《示众》、《山房夜话》、《信心铭辟义解》《楞严征心辨见或问》、国师自号幻住,曾住《幻住家训》等等。国师在缁素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峰国师开示说:“病中做功夫,要将四大幻身,撇向他方世界之外,由它病也得,活也得,死也得;有人看也得,无人看也得;香鲜也得,臭烂也得,医得健来,活到一百二十岁也得,如或便死,被宿业牵,如镬汤,炉炭里也得,如是境界中,都不动摇。”他的用功功夫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学习来中峰国师的训诲文,目的就是要了解祖师的嘉言懿行、人格、风范,以古德为榜样,以古德之语为己语,以古德之行为己行。根本上就是以佛语为己语,以佛之行为己行。我们说佛,总觉得佛太伟大了,高高在上。我们举祖师的例子,彼亦是人,自己也是人,应该举眼向上,他能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呢?以此来激励自己成为一位好佛子。通俗的说,就是当了一回出家人,一定要当个像样的出家人,不要辜负自己的这一生;不要辜负无始劫来自己培植的那点善根。之所以祖师有那么高的成就,和他严格要求自己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反省一下自己又是如何?国师:后来中峰祖师被请为国师,国师,就是那些德学兼备的人,有修有证的高僧,国师是帝王给的封号,意思是指一国民众的老师,也是帝王的老师。训:就是训诲,也是开导的意思。文:就是通题,比如《劝发菩提心文》,《戒杀放生文》,但我们今天所学的是《中峰国师训诲文》,“中峰国师训诲”是别题。第二科随文解释。又分三大段: 一、开宗明义。首先阐述清楚祖师的宗旨:怎么样做一个好的出家人。既到出家地位,听我谆谆训诲。“既到”就是已经到了,已经出家了,我要告诉你怎样做,所以说“听我谆谆訓诲”,这不是一般的教诲,要体会祖师的心。他仿佛在对年轻的出家人说:“孩子们,既然大家已经出家了,就听我来把我这么多年的出家经验告诉大家吧。”大家通过学习要调整自己的生活,培养读诵,坐禅等等。就像慈老法师所说的:要让熟的转生,生的转熟。能用佛法的试金石去辨别什么是真?什么是伪?立起佛的知见,使自己能成长为荷担如来家业的人。学习祖师的训诲,看看祖师是怎么教导的。看祖师怎么说,再看经律怎么说,要用佛的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师父开示:世间人事业成功的,哪个不是从苦中来?耐得了一时的寂寞才能有以后的辉煌,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误了我们以后美好的前程,要扪心自问:自己的人生道路怎样才能走好? 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某件事而留下遗憾,怎样才能不留遗憾?做人就要有做人的良心,学佛就要有学佛的心,我做一个佛子,要堂堂正正的一步一步走好。依于佛的教,培养自己的信心,如果不要小众的锻炼,佛一定不会说要让你当小众的。可以直接受比丘尼戒,很快成为人天之师,越快越好。但是佛知道众生,学佛需要一个漫长改造自己的过程。通过上课希望我们每位小众,或者要发心出家的小居士,要具有慧眼,要能看到自己的光明前途。千万不能一时冲动,以后后悔莫及。要体会祖师的一片悲心,从训诲文中要读出老实,从言行上把佛的教体现出来,通过学习文义,变作言行表现出来,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希望大家好好去体会。出家地位怎样理解出家地位?我们先从事上来说,出家,一般人认为是离世俗的家,
中峰国师训诲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