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修改稿)制定单位:中国登山协会制定时间:二零一零年五月1 ,满足群众日益增多的户外运动需求;促进保护自然环境;使登山健身步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规范化;保障人民群众登山健身活动安全健康开展,制定本标准。(以下简称登山步道)系统的新建、扩建、改建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维护、管理等。:;;、文化和景观特征;;,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CECJ031006-2004护栏和扶手制作与安装施工工艺标准HJ/T6-94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129-2003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4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NationalTrailsSystem)。是指一个区域内所有登山步道的连接及其附属区域、设施的总合。其标准由中国登山协会制定、由国家体育总局批准颁布并向全国推广。NTS详细规定了登山健身步道的路面建设标准、统一的标识系统、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注重科学健身与环境保护。是国家权威的登山健身步道综合标准体系。 步道:相对于跑道,步道就是行走的道路。 健身步道:行走的道路很多,但以健身为基本目的的步道,为健身步道(区别于旅游步道等)。: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FlowControl)本标准内指基于生态压力,对单位时间内通过特定区域人数进行的限定。(BufferZone)道路两侧为保障使用者安全与降低对步道所在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带状区域。(TrailImpact)登山步道因旅游、健身、休息、运动等目的的使用(主要是使用者踩踏或其他人为因素),常造成各种不同形态与程度的冲击而导致步道劣化的现象,包括使用者的破坏行为、步道分生形成多条平行小径、植群消失或组成改变、土壤紧压化、步道加宽及步道冲蚀等问题。5依据步道形状(形态)、终点(相互不重合)的步道。。,形成网状步道系统。、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出入口唯一的局限性较大,不符合NTS的安全性、健身性、普及性的要求。、不破坏自然景观,尽量充分利用和改造原始的山路、古道、机耕路、防火隔离带、运河等原有的历史性路径。、道路过陡、易发泥石流等危险区域。如难以避让,应建设标识明显的警示牌及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地形、地貌、使用功能和资源条件选用不同的设计,并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使登山步道系统内无断路,无死路。、资源易于遭到破坏和野生动物经常活动的区域,如难以避让,应采取相应保护措施。、设计应符合步道系统预期功能。完成路线难度不应超出预期难度。、救护,方便使用者从步道上进行撤离。、自然生态保护区、文化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相协调。(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既符合人体健康需求,同时又使步道系统中的自然景观充分发挥价值,体现步道系统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路面以原地土石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