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永远是人群中的一个话题,只是它似乎没有“爱情”那么绚丽夺目,没有“死亡”那么惊天动地,它是一本藏在阁楼上布满灰尘的旧书,只有懂的人才会去翻读。 中国古文中,基本是一字一义。“孤”与“独”各有其义,我们也时常将“孤”、“独”与另外两个字连用,组成一个四字成语——“鳏寡孤独”。《孟子·梁惠王下》对“鳏寡孤独”做了最经典的解释:“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现代汉语中的“孤独”指一个人孤单无助、只身独处。心理学家将“孤独”定义为:一种丧失和不满足的感觉,它因我们对社会关系的希望与现实的不一致而产生。孤独是一种关系的缺陷,个人难以得到其他个体的支持与陪伴。 箱崎总一在《孤独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当人认为自己是孤独时,那就是他处在想和他人接触、交往的状态中。”孤独不仅是一种状态——只身独处,无所依怙;也是一种心态——期待与人交往。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是青年特有的心理状态。例如,心理学家韦斯主张“只有到……青少年时期孤独才成为可能的体验。”后来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孩子小至五岁似乎已经可以理解孤独的性质。孤独只是在青年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就将青年阶段面临的人生矛盾定义为——亲密与孤独。更多生活中的事实显示,每个人都会孤独,只是在不同的年岁,不同的情境,有着不同的感受。箱崎总一以一个精神科医生的经历说,“我经常感觉到,举世淘淘,任谁都是孤独的。”孤独最常见的表现是,“他们不得不叽叽喳喳的,说些不得要领的话,或用忙碌来填补、来麻醉自己,或用体力、精神来劳累自己。”如果说爱情与死亡是贯穿人类生命的明线,那么孤独就是贯穿人类生命的暗线。 孤独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一种自我感觉,一种生命体验。人们可以在荒无人烟的地方独自生活而感到快乐,也可以在人群中感到孤独。阿桑在《叶子》中唱道:“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如果我们希望同某人在一起,则独处时就会感到孤独。如果我们宁愿同另一个人在一起,则同其他一些人在一起时就会感到孤独。 韦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孤独:社交孤独和情绪孤独。当一个人离开旧的朋友圈子,进入一个新的城市工作、学习,此时的他(她)因缺少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感到无依无靠,这种孤独被称之为“社交孤独”。另一种情况是,即使一个人拥有很多朋友,但是他(她)仍然会感到孤独。也许有一天,他(她)翻看自己手机中的通讯录,发现三四百条记录中竟然没有一个可以放心倾诉、可以交出一切的另一个人,此时,他(她)所面对的就是“情绪孤独”——缺乏单一的深厚关系。社交孤独是社会关系广度上的界定——有没有足够的朋友;而情绪孤独是社会关系深度上的界定——有没有足够交心的朋友。为了远离社交孤独人们形成了“圈子”;为了远离情绪孤独人们形成了“闺蜜”、“恋人”。 二 当人们孤独焦灼、忧虑不安的时候总想找点事做做:找一本书来读,去看一部电影,约朋友逛街、打球。进入青春期之后,少年男女不再满足于宽泛的朋友关系,而是开始寻求建立更深层次的友情和爱情。这个时候,即使他(她)拥有一个很大的朋友圈子,却仍然会感到孤独。他(她)开始期待与另一个生命达到完美而彻底的融合。这也是很多情歌所表达的主题。 人们总在试图逃避孤独,却没有真正认识孤独、体验孤独。 阿
孤独是此生的必修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