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多重角色发展学生能力九江市永修县新城小学熊福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一些教学观念的变革,有些教师越来越找不到感觉,不知道应该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满堂灌”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教师不敢再主宰课堂了;完全放手给学生,又有些不放心,所以教师无所适从了。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索中认为,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扮演好以下多重角色:一、导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教师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有的老师认为既然教材是个例子,不需要认真钻研教材了,主要是转变教学方式,所以上课时师生忙于互动和表演,而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却很肤浅。其实,不管课程改革怎样改,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一个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才能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一个教师不能把握教材,就如同一个导演不熟悉剧本,不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品质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更何谈去帮助演员把握剧本。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就是一名导演,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在教《酸的和甜的》一课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重点想象小动物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老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导演的角色在这里就充分地体现出来。学生们演得绘声绘色、兴趣盎然,很快就体会出“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这样一来,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必须认真地研读好课文。二、舵手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里的老师也没能真正领会到学生错误的答问到底错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例如,在讲授《放弃射门》时,有的学生对福勒第二次放弃射门产生疑问:“福勒第一次放弃射门是怕伤人,第二次没必要放弃。”首先我表扬了他的敢于质疑,善于动脑,然后又让他仔细读课文,自己从中领悟。他认真地读,并联系福勒第一次放弃射门时的动作,知道了福勒因为是自己摔倒,认为这个点球不该罚,而故意不射进门框的,体会到了福勒一种崇高的体育风范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三、导师新课程提倡开发课程资源,是指师生共同开发,但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引导和
把握多重角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