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心理咨询师案例.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心理咨询:浅谈父亲的角色(一)——一个例子  前段时间看了《孩子的宇宙》这本书,作者是日本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治疗师河合隼雄,他的书总能给我很多启发,这一本也不例外,尤其是一个初二男生不上学的例子。  这个例子发生在比较早的时候,孩子不上学了,母亲很焦急,而父亲不太理,只是责备母亲。后来孩子提了条件:只要给我买自行车,就去上学。那个年代,自行车算是比较贵的东西,母亲不愿买,孩子就找父亲谈判。幸亏,父亲并没有即刻粗暴地拒绝他,而是经过仔细思考之后,与儿子进行了郑重的两个人的谈话。父亲先是给儿子看了工资单,然后讲明对自己这样的收入来说,买自行车是多么吃力的事。儿子这才知道家里的收入情况,于是反复去自行车店打听,最终以父亲能接受的价格,买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他高兴地骑来骑去,不久,就精神饱满地去上学了。  经过作者的分析,在这个个案中,孩子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自行车,而是父亲,是父亲的“在场”。长期不理孩子的父亲终于出现了,告诉了孩子现实的残酷,并且相信孩子也能应对这样的现实。这对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孩子在父亲的认可,和自己的努力下,最终满足了自己的心愿。而在这心愿中,自行车只是一个象征,它代表着,父亲很重视自己、父亲很在乎自己、父亲真的在关注自己。所以,这个孩子才能做到“高兴地骑来骑去,不久,就精神饱满地去上学了。”他并没有无休止地继续索要,是因为,他真正的需求被满足了。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很多,但很多家长不愿去真正地面对孩子,去了解孩子的心里到底需要什么,而只是快速地用金钱来满足孩子表面的要求,结果,孩子只能高兴一时,然后是更加的失落,于是又会提出下一个物质上的要求。  孩子只会提物质上的要求,是因为,在他的经验中,只有这种方式能与父母发生联系,能让父母注意到自己。而家长就会埋怨,孩子总是要这要那,甚至贴上“贪心”之类的标签,用“这孩子,没救了!”这样的句子把孩子全盘否定,也有的家长会想不再满足孩子了,要狠心一点之类的。 但不管,家长们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满足了还是没满足,只要家长没能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没能理解孩子内心的情感,最终,孩子都会处在长久的、无法言说的失落之中。  作者这句话说得特别好:“但我却从中听到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呼声:‘我已经给了父亲这么多次的机会,他却一再逃避成为父亲。’”  是的,父亲的角色,决不仅仅是挣钱,他代表着规则、禁忌、权威、秩序……  父亲,在吗?真的,是“父亲”吗?岳阳优兰心理咨询:浅谈父亲的角色(二)——俄底浦斯三角关系  在“浅谈父亲的角色(一)——一个例子”中,我们简单谈到了“父亲”这个角色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父亲”这个角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何种方式对孩子的心理、人格发育产生影响的呢?这就要追溯到“俄底浦斯”期了。  对于“俄底浦斯”情节,很多人都会说:哦——就是恋母情结!但我想说,“俄底浦斯”,实际上是一段关系,一段历程,一段发展,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远远超出“恋母情结”这个词带给大家的印象。在张宜宏老师组织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经验的跨国交流”活动中,提到了拉康的关于“父亲的隐喻”的功能,当时说到“如果父性维度不介入母子关系,那么孩子对父亲认同不足,一直处于未分化状态,将是一个具有精神分裂倾向的人。”我想以我自己的理解,来尝试解释一下这个观点。  在孩子进入俄

心理咨询师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anfengdao
  • 文件大小89 KB
  • 时间2019-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