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游曲阜有感.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游曲阜有感——可爱的孔子变电运行7班梁毅“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是“文圣”孔子的家乡,孔子晚年曾在此著书讲学。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也是周末我与好友梁梦微游目的地。“三孔”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也因此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从古至今孔子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形象似乎就是一个勤学好问,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老学究,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迂腐不堪,思想保守,寻章摘句的老学究。其实,孔子今天的形象受到了古代封建统治的断章取义,肆意扭曲,而在新文化运动后又有些矫枉过正,成了反动封建的代表人物,被批为“孔老二”。而事实上,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有血有肉,与你我他都很相似有趣而又可爱的老夫子。在学术上,孔子的地位自不必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都成为读书人的名言警句,学习准则。而正是因为孔子有着“圣人”的名头,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读书人的代表,封建统治者通过对他的言论断章取义,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比如“以德报怨”貌似儒家正统思想,也颇受今人诟病,成为孔子的一大“罪状”。西方“圣人”耶稣在圣经中提倡以牙还牙,而孔子也不主张逆来顺受,这一点上东西方的先哲的观点是一致的。“以德报怨”的原句出自《》:“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没有明确的说用何种手段“抱怨”但也明确我们应该以德报德而非以德报怨。而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更是不曾见于儒家经典。究其根本不过是一句戏文。《左传》是儒家经典教材,儒家对于“君难”的看法是:“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就是说国君为了社稷国家去死,死得其所,我们就应该与之共同赴难,如果是为自己的私利而死,死的就不得其所。那么大臣们又不是他的奴才,谁该去死呢?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的“民贵君轻”更是深入人心。《孔子家语?六本》中记载孔子曾盲目服从父亲的弟子曾子登门训斥,教导曾子儿女有责任纠正父母的过失,父母有服从“天下大义”的义务。《孝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像这一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孔子并不是封建统治的拥护者。相反,他的很多主张现在看来仍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吕氏春秋》记载了两个关于孔子的故事——子贡赎人和子路拯溺。原文是这样的: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意思是说,鲁国有法律规定:鲁国人如果在国外沦为奴隶,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从国库报销赎金。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为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

游曲阜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花世界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03-07
最近更新